法藏比丘是怎么修的?

醍醐学院

【自行六波罗蜜,教人令行,无央数劫积功累德,】

释迦佛说:在这无量劫以来,法藏是怎么修的呢?「自行六波罗蜜,教人令行」(教[jiāo],读[jiào]也可以)。自己修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,也让其他众生修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。

上节课我们也提到了,从法藏师父的偈颂里我们就看得出:他是怎么修成佛的?是靠修「六度」成佛的。那么这个地方释迦佛讲得就更细了,而且讲:法藏师父不只修了五个大劫,其实修「六度」修了无量劫,不仅自己修「六度」,也让其他人修「六度」。所以可以讲,「六度」是成佛的通途,所有佛都是「六度」圆满而成就的,连「佛中之王」阿弥陀佛也不例外,也是修「六度」成就的。

六度」的「布施」,我们想一想,它度的是什么啊?表面上度的是「悭贪」,其实度的是我们的「自私」,对吧?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度的是我们的自私。不要只想着自己,要把好东西都分出去,多关怀别人。「自私」其实就是「我执」,「布施」帮助我们消「我执」。

持戒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「放逸」。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,释迦佛讲「戒律」从头讲到尾——一直在强调「戒律」,说「戒律」是修行人的命根。放逸,是死路;不放逸,才是不死之路。你只要放逸,你就会轮回;你不放逸,就会脱离轮回。不放逸,是靠「持戒」来实现的,所以「持戒」度的是「放逸」。

忍辱」(前面也提到了),法藏师父也是无量劫修忍辱——忍力成就。「忍辱」度的是什么呢?是「嗔恨、瞋怒」。

刚才提到了,一方面,我们要忍的是环境中的种种苦(要敢于吃苦受罪);再一个,要忍的是别人对我们的伤害。面对一切苦(无论是环境的苦,还是别人的伤害),基本上我们本能反应是什么呢?抱怨,发怒,生气,对吧?面对别人的伤害,甚至还想要复仇……这嗔心就起来了。但是,如果「忍力」成就,这「心」空空的:外在再苦,也不觉得苦;你怎么伤我,我也没感觉……这就把这个「嗔」给消除了。「嗔」消除了,你发现你的「我执」不见了。所以「忍辱」确实也是帮助我们断「我执」的。

那么「精进」度的是什么呢?是「懒惰、懈怠」。

有一些师兄一听说:哦,念佛成就快,我念佛吧,挺简单,也不用修「六度」了。也不是说不用修了,你时日无多的时候就只念佛吧,比如说快命终了,无常鬼都来找你了,马上要走了,赶紧念佛吧,你也没时间修「六度」了。但是有这样一个懈怠的懒惰心,是无法成就的!

如果命数未尽,你还有很多生存的时间,你一定要在「六度」上下功夫。「精进」,度的就是我们的懒惰、懈怠。阿弥陀佛成佛了这么厉害——「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」……那我们想一想,他修了多久啊?不仅仅五个大劫呀,前面释迦佛提到了——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」……修了这么久啊,都无法计算有多久,一直很精进,这样才把极乐世界建立起来的。

所以「净土法门」不是懒人修的法门,而且,你说你只念佛,你能做到二六时中不起妄念、一直念佛吗?也很难啊。古来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非常精进,就算他只念佛(不修「六度」),他也非常精进;就在这种极致的专一当中,「六度」也具足了。因为很多大德也讲过:仅仅念佛(持名念佛),也已经包含了「六度」的所有内涵了,关键是「心」要真的安住在佛号上,不能装装样子。不能做绣花枕头,表面上是有花有图案——绣得挺美的,里面是一团糟。

禅定」呢,法藏师父也修了无量劫,一直以来就不著「六尘」境界,少欲知足,内心没有贪、嗔、痴,总是处在三昧(禅定)中恒常的寂定状态。——这指的是法藏师父的定功。

「禅定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我们的「散乱」。释迦佛说: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(都是佛),因为妄想和执著不能证得。在禅定中,慢慢消除了妄想和执著,就回归本来面目了。所以说,「禅定」度「散乱」(「散乱」就是妄想和执著的表现)。

那么「智慧」呢,法藏比丘刚出家拜见世自在王如来时,就请求他广宣经法(赶紧给我多讲点儿经),他非常重视经法。刚才,释迦佛对阿难也讲了,这无量劫以来,法藏比丘「勇猛精进,志愿无倦,专求清白之法,以惠利群生」。就是说,学法,又讲法。学法,增加自己的智慧;讲法,作法布施,利益各种各类的众生。那么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」真的都具足,是吧?

「智慧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「愚痴」。你有智慧,肯定就不愚痴;一愚痴,就没智慧。所以说,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?我们看,他是自己修「六度」,又让别人修「六度」(这样做的),无央数劫积功累德。

——摘自: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19

自行六波罗蜜.jpg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