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19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康僧铠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接着上节课的内容:

【阿难!法藏比丘于其佛所,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,发斯弘誓。】

释迦佛对阿难说:阿难,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所在的这个地方,在诸天界、魔界、梵天、龙以及各种神(天龙八部)大众之中,发出了以上这样弘大的誓愿。也就是说,法藏师父,他当年发愿的时候,见证者还是很多的,除了他的师父「世自在王如来」之外,还有天、魔、梵、龙、神八部之众。

【建此愿已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。】

发下了这样伟大的誓愿,建立起这样伟大的志向之后,法藏师父就一心一意、专心致志地去建立他的庄严妙土。

【所修佛国,开廓广大,超胜独妙,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,】

释迦佛对阿难说:法藏比丘所建的这个佛国,「开廓广大,超胜独妙,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」。

首先,法藏比丘建的这个佛国非常大;再一个,超胜于一般的佛国,而且比较独特,又很微妙。「建立常然」(就是恒常的),寿命很久,「无衰无变」。

这里我们就联想起,法藏比丘刚出家的时候,在他的师父「世自在王如来」那里讲的那个偈颂(大家应该还记得):

令我作佛,国土第一,其众奇妙,道场超绝。

国如泥洹,而无等双,我当愍哀,度脱一切。

十方来生,心悦清净,已至我国,快乐安隐。

(「安隐」,读「安稳」也可以。)

——这是《无量寿经》前面的内容。

法藏师父刚出家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,那么后来他真的做到了。释迦佛给他作见证,介绍给阿难听:法藏建的这个佛国是真的「开廓广大,超胜独妙,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」。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的人,承诺的,就真的实现了。那么,法藏比丘建的这个佛国(极乐世界),它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?

接下来就细讲了:

【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,积植菩萨无量德行,不生欲觉、瞋觉、害觉,不起欲想、瞋想、害想,不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】

释迦佛说:法藏比丘在「不可思议兆载永劫」,在难以思议(难以思维、难以谈论)的无量劫时间里,积集、培植了菩萨的无量德行(积集、培植了菩萨的无量美德和圣行)。在这无量劫里,他「不生欲觉、瞋觉、害觉,不起欲想、瞋想、害想」。

「觉」,是「有那个感觉」。在这无量劫里,法藏师父都没有那种贪恋「欲」的感觉,也没有瞋恨别人的感觉,也没有想要伤害谁的感觉。

「欲想、瞋想、害想」,是说心思(妄想)。他的心思(他的起心动念),从来就没有跟「欲」相关,没有跟瞋怒相关,没有跟伤害别人相关。而且在这无量劫里,法藏比丘不著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(六尘)境界。

像我们凡夫,看到什么色相,不可避免地去粘著,是吧?法藏,从来不粘著一切的色相,也不粘著一切的音声,不粘著一切的香味,不粘著一切舌头所尝的美味,也不粘著身体的妙触,也不粘著一切的意识思维法相。

【忍力成就,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,无染恚痴,三昧常寂,智慧无碍,无有虚伪谄曲之心,】

下面又讲,在这无量劫里,法藏比丘「忍力成就」(忍辱之力成就了)。「忍辱」,一方面是忍种种苦,另一方面是忍别人对自己的恶劣对待。法藏比丘在「忍辱」方面算是成就了,力量很强。

「不计众苦」,在修行的路上肯定有各种苦,但他不在乎这些苦。

「少欲知足」,在修行的过程中,欲望淡泊,知足常乐。

「无染恚痴」,「染」是沾染,「恚」是嗔恚,「痴」是愚痴。其实「染、恚、痴」也就是「贪、嗔、痴」。沾染,才会贪著;恚,是嗔恚;痴,是愚痴。(「染、恚、痴」就是「贪、嗔、痴」的另一个翻译。)

就在这无量劫里,法藏比丘已经断尽了「贪、嗔、痴」,总是处在三昧(禅定)中,他的心恒常地非常空寂。而他的智慧又无有障碍,待人非常真诚,没有虚伪、谄曲之心。

「虚伪」,大家知道,就是假模假式的、假惺惺的,那叫虚伪。「谄曲」,就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,谄媚、巴结人。法藏比丘没有这样的心,他是真诚的、直率的。

【和颜爱语,先意承问,勇猛精进,志愿无倦,专求清白之法,以惠利群生。】

而且「和颜爱语」,看上去他总是那样温和,讲的话好像永远是充满着爱意的,充满着慈爱的。「先意承问」,见到谁,主动打招呼,也不摆架子。而且「勇猛精进,志愿无倦」,在这无量劫里一直勇猛精进,他的志向和大愿是如此远大,那么要实现这样远大的理想,肯定要倍加精进。

比如说,有的学生上学的时候想着六十分(及格)就行,他就不需要太过努力;但有的同学恨不得门门都考一百分(满分),而且次次都是满分,那他肯定非常精进努力。

因为法藏发的愿太大了,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要精进,而且没有倦怠之心,也不觉得累。

「专求清白之法」(「清白」就是清净的、纯洁的),专求清净、纯洁(纯净)的法,用来「惠利群生」(用来利益各种各类的众生)。

【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,以大庄严具足众行,令诸众生功德成就。】

而且在这无量劫以来,他都恭敬佛、法、僧(三宝),「奉事师长」,协助师长做事情。「以大庄严具足众行」,因为他非常清净,戒行圆满,所以非常庄严,可以说具足了种种的圣行。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」,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,就使得很多众生成就了各种各样的功德(「功德」主要就是破迷开悟方面,其实「断恶修善」也能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)。

【住空无相、无愿之法,无作、无起,观法如化。】

释迦佛说:这无量劫以来,法藏安住于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之法(这还是一种「定」),「无作、无起,观法如化」。

虽然一直在精进努力,但总是处在这种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的状态里,无有妄作,无有妄起(就是随缘而作,做自己该做的),观一切法(一切存在)就好像是幻化一般。

【远离粗言自害害彼、彼此俱害,修习善语,自利利人,人我兼利。】

而且,法藏在这无量劫里从来不讲粗鲁的话(远离了粗言),因为这种粗鲁的话,等于自己伤害自己,同时也在伤害别人。

有的时候佛经中,说「恶语」就是「粗恶语」。粗鲁、恶劣的语言,这叫「粗恶语」,既害自己,也害别人。而法藏比丘,他在无量劫里从来不讲这些粗话(粗鲁的语言)。他「修习善语」,讲的话都是善好的,都是自利利人的(自己能得到利益,也能让别人欢喜)。既对别人有利益,也对自己有利益,所以说「人我兼利」。

【弃国、捐王,绝去财色,】

而且,他为了求道,「弃国、捐王,绝去财色」。如果当着国王,整个国家的财富都是自己的,整个国家的美色任自己挑选(我们是知道的);但是他为了求道,把王位舍出去了,把财色全都断除了,出家了,清净地修梵行(不贪财,也断一切淫欲行为。其实绝对的梵行,不仅仅是断淫行,而且淫心都要断掉)。

【自行六波罗蜜,教人令行,无央数劫积功累德,】

释迦佛说:在这无量劫以来,法藏是怎么修的呢?「自行六波罗蜜,教人令行」(教[jiāo],读[jiào]也可以)。自己修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,也让其他众生修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。

上节课我们也提到了,从法藏师父的偈颂里我们就看得出:他是怎么修成佛的?是靠修「六度」成佛的。那么这个地方释迦佛讲得就更细了,而且讲:法藏师父不只修了五个大劫,其实修「六度」修了无量劫,不仅自己修「六度」,也让其他人修「六度」。所以可以讲,「六度」是成佛的通途,所有佛都是「六度」圆满而成就的,连「佛中之王」阿弥陀佛也不例外,也是修「六度」成就的。

六度」的「布施」,我们想一想,它度的是什么啊?表面上度的是「悭贪」,其实度的是我们的「自私」,对吧?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度的是我们的自私。不要只想着自己,要把好东西都分出去,多关怀别人。「自私」其实就是「我执」,「布施」帮助我们消「我执」。

持戒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「放逸」。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,释迦佛讲「戒律」从头讲到尾——一直在强调「戒律」,说「戒律」是修行人的命根。放逸,是死路;不放逸,才是不死之路。你只要放逸,你就会轮回;你不放逸,就会脱离轮回。不放逸,是靠「持戒」来实现的,所以「持戒」度的是「放逸」。

忍辱」(前面也提到了),法藏师父也是无量劫修忍辱——忍力成就。「忍辱」度的是什么呢?是「嗔恨、瞋怒」。

刚才提到了,一方面,我们要忍的是环境中的种种苦(要敢于吃苦受罪);再一个,要忍的是别人对我们的伤害。面对一切苦(无论是环境的苦,还是别人的伤害),基本上我们本能反应是什么呢?抱怨,发怒,生气,对吧?面对别人的伤害,甚至还想要复仇……这嗔心就起来了。但是,如果「忍力」成就,这「心」空空的:外在再苦,也不觉得苦;你怎么伤我,我也没感觉……这就把这个「嗔」给消除了。「嗔」消除了,你发现你的「我执」不见了。所以「忍辱」确实也是帮助我们断「我执」的。

那么「精进」度的是什么呢?是「懒惰、懈怠」。

有一些师兄一听说:哦,念佛成就快,我念佛吧,挺简单,也不用修「六度」了。也不是说不用修了,你时日无多的时候就只念佛吧,比如说快命终了,无常鬼都来找你了,马上要走了,赶紧念佛吧,你也没时间修「六度」了。但是有这样一个懈怠的懒惰心,是无法成就的!

如果命数未尽,你还有很多生存的时间,你一定要在「六度」上下功夫。「精进」,度的就是我们的懒惰、懈怠。阿弥陀佛成佛了这么厉害——「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」……那我们想一想,他修了多久啊?不仅仅五个大劫呀,前面释迦佛提到了——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」……修了这么久啊,都无法计算有多久,一直很精进,这样才把极乐世界建立起来的。

所以「净土法门」不是懒人修的法门,而且,你说你只念佛,你能做到二六时中不起妄念、一直念佛吗?也很难啊。古来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非常精进,就算他只念佛(不修「六度」),他也非常精进;就在这种极致的专一当中,「六度」也具足了。因为很多大德也讲过:仅仅念佛(持名念佛),也已经包含了「六度」的所有内涵了,关键是「心」要真的安住在佛号上,不能装装样子。不能做绣花枕头,表面上是有花有图案——绣得挺美的,里面是一团糟。

禅定」呢,法藏师父也修了无量劫,一直以来就不著「六尘」境界,少欲知足,内心没有贪、嗔、痴,总是处在三昧(禅定)中恒常的寂定状态。——这指的是法藏师父的定功。

「禅定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我们的「散乱」。释迦佛说: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(都是佛),因为妄想和执著不能证得。在禅定中,慢慢消除了妄想和执著,就回归本来面目了。所以说,「禅定」度「散乱」(「散乱」就是妄想和执著的表现)。

那么「智慧」呢,法藏比丘刚出家拜见世自在王如来时,就请求他广宣经法(赶紧给我多讲点儿经),他非常重视经法。刚才,释迦佛对阿难也讲了,这无量劫以来,法藏比丘「勇猛精进,志愿无倦,专求清白之法,以惠利群生」。就是说,学法,又讲法。学法,增加自己的智慧;讲法,作法布施,利益各种各类的众生。那么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」真的都具足,是吧?

「智慧」度的是什么呢?度的是「愚痴」。你有智慧,肯定就不愚痴;一愚痴,就没智慧。所以说,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?我们看,他是自己修「六度」,又让别人修「六度」(这样做的),无央数劫积功累德。

【随其生处,在意所欲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。】

因为是真的下了足够多的功夫了,所以,在这无央数劫(无量劫)里,不管他生在哪里,「在意所欲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」。他就感召来无量的宝藏陪伴着他,一直过着比较富足、比较尊贵的生活(这也属于「依报」随着「正报」转了:修得好,自然也就不会贫困了)。

【教化安立无数众生,住于无上正真之道,】

释迦佛说:在这无量劫里,法藏比丘教化、安立了无数的众生,使大家住于无上正真之道(佛道)。

所以这节课,释迦佛在强调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。

想一想他过去怎么修成佛的?他是靠修「六度」(并且倡导大家修「六度」)慢慢地圆满了自己的。并不是说「净土法门」只有念佛,没有「六度」。「六度」和「念佛」是不能割裂的(上节课我们也提到了),「六度」和「念佛」合一才最快。而且我们也无数次地强调过:怎么样寻找善知识?看他「六度」是否具足圆满。怎么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佛?也是首先按「六度」的标准去判断一下。这是粗略的判断,如果再细一点儿判断,那就要参照《华严经》了,尤其「十地品」、「十定品」乃至未来的「十神通品」等等内容,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。

好,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。

当我们深入到一个佛具体修行过程当中去的时候,发现:每个佛都很类似……

当我们深入到佛的真心法身的时候,更会感觉:所有佛其实都是一个佛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