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41

醍醐学院

00:00

好,我们继续来学习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释迦牟尼佛说:娑婆世界有五种「恶」,从而引起了五种「痛」、五种「烧」……上节课讲了第一种「恶」,接下来讲第二种:

【佛言:“其二恶者:世间人民,父子、兄弟、室家夫妇,都无义理,不顺法度,奢淫骄纵,各欲快意。】

释迦佛说:这第二种「恶」指的是,娑婆世界这些人民,父子、兄弟之间,家庭的夫妇之间,很多都不讲道理,也不太遵守法度(就像法律呀,公众道德呀,一般也不太遵守),很多人都是「奢淫骄纵,各欲快意」。这心思放在哪里了呢?看一看:(奢侈的)「奢」,代表财方面;(淫欲的)「淫」,是代表色方面。在「财」和「色」方面比较骄纵任性,只求眼前快活。

【任心自恣,更相欺惑,】

常常只是为自己着想,不为别人着想,自我放纵,而且经常互相欺骗和迷惑。

【心口各异,】

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往往不一样(也就是说,心里一套,表面一套)。

【言念无实。】

他们讲的话或动的那些念头,都是虚妄的,都是不真实的(跟生命的真相简直是不沾边的)。

【佞谄不忠,巧言谀媚,】

「佞」就是花言巧语欺骗人;「谄」就是谄媚、巴结人;「不忠」,是不忠诚、不忠心;(阿谀奉承的)「谀」,还是巴结的意思;「媚」,是谄媚的意思。

所以,「佞谄不忠,巧言谀媚」,都是在批娑婆世界这些花言巧语骗人的人。

【嫉贤谤善,陷入怨枉。】

娑婆世界的很多众生,会嫉妒那些贤圣者,会诽谤善良的人。他自己不行道德、不行善,别人做得好,他还嫉妒人家、诽谤人家。

「陷入怨枉」(「怨」是怨恨别人;「枉」是冤枉别人),人家没做,说人家做了,或者夸大其词,等等。

想一想,我们每个师兄从小到大可能都受过别人的冤枉、嫉妒,甚至诽谤,是不是?大家都有过亲身经历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消业,过去可能我们也这样对待过别人吧?

【主上不明,任用臣下,臣下自在,机伪多端,】

释迦佛说:在娑婆世界,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当领导的人不明智、没智慧,他用的臣子(部下)有问题。领导不明智、没智慧,臣子就在底下作(zuō),「机伪多端」(「机」是心机重;「伪」是虚伪;「多端」就是搞事情),一般来讲,正人君子都是比较老实的人,只有小人才诡计多端。

【践度能行,知其形势。在位不正,为其所欺。】

这里是说,领导者如果任用了诡计多端的部下之后,部下表面上装得好像很有能力,好像很懂形势(在领导面前很会装、很会演);但是当领导的,第一是没智慧,再一个可能领导也不太正,所以就被自己的部下所欺骗了。

【妄损忠良,不当天心。】

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政治上,在经济上、在商场也经常是这样的,比如说,在公司内部,如果领导不够有智慧,或者领导的思想、作风有问题,臣子(部下)往往对他多有不敬,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哗啦哗啦地打;甚至会出现一些情况,比如说排挤别人、拉帮结派等等。

「妄损忠良」,一些忠诚的、良善的、有才能的人,就被那些小人损害了、排挤了。「不当天心」,指的是,这些臣子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,根本没考虑到有神明、有因果这些,完全不考虑,就胡作非为,为所欲为。

【臣欺其君,子欺其父。兄弟夫妇,中外知识,更相欺诳。】

这些当部下的欺骗自己的领导,在家庭里有的孩子就欺骗自己的父亲,甚至兄弟之间、夫妻之间、内内外外这些亲疏关系里认识的人之间,都互相欺骗。

「欺」是欺骗;「诳」是虚诳,也是骗人的意思。

【各怀贪欲、嗔恚、愚痴,】

心里都各自怀着自己的贪欲、嗔恚和愚痴。

这还好得了吗?你心里都是贪、嗔、痴,我心里都是贪、嗔、痴,他心里也都是贪、嗔、痴……娑婆世界这场戏是真热闹啊!话说「一个巴掌拍不响」,这都多少巴掌一起拍?大家差不多都是怀着贪、嗔、痴的,都想着:哎呀,这个利益我多得一点儿,名利、地位各方面我多得一点儿,你少一点儿,把你的抢过来……

【欲自厚己,欲贪多有,】

就希望自己比别人的多,多了还想再多。

【尊卑上下,心俱同然。】

看看吧,看看吧……

无论是尊贵者、卑下者,地位高的、地位低的,他们的心都差不多——黑乎乎的。

要按《涅槃经》的讲法,这些人的神识都是灰突突的、乌烟瘴气的。在《西游记》里,当神仙出现之前都冒白烟、白气,妖怪出现之前都是冒黑烟、黑气……所以,刚才提到的这一类众生,简直就是乌烟瘴气、黑烟滚滚哪!

【破家亡身,不顾前后。】

有的时候为了争夺这些利益,都家破人亡了,他们也考虑不了那么多,就只看眼前。

最近不是有个案子吗?一个男子为了还赌债,知道自己老婆账户里有钱,朝她要25万还赌债。老婆不给,他就把老婆杀死了,而老婆还有孕在身。这是一尸两命啊!杀死之后,他还造了个火灾现场想逃脱罪责:让别人以为是意外起火了,老婆被烧死的,不是自己杀的……看看这些人,真是不顾前后。

事后我们可以想象:这个丈夫想想老婆肚子里还有自己的孩子,他肯定会后悔呀,是吧?但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,他真是不顾前后,失去理智了……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。

【亲属内外,坐之灭族。】

在古代,若犯了严重罪过的话,要诛灭九族啊,是吧?

【或时室家知识,乡党市里,愚民野人,转共从事。】

「或时室家知识」,这个「知识」,不是文化知识的「知识」,是指一个家庭里互相知道、互相认识的这些人;还有「乡党市里」,就是乡里、市里认识的这些人;还有「愚民野人」,一些愚昧的人民,还有那些流浪汉、无家可归的人,或者喜欢生活在野外的那些脱离尘俗的人,等等;「转共从事」,很多人都在从事类似(损人利己)的事情。

【更相利害,忿成怨结。富有悭惜,不肯施与。】

都是为了得到一些利益而伤害对方,愤怒累积成怨恨之结。很多富有的人都很悭惜吝啬、不肯布施和给与(不肯帮助别人)。

【爱保贪重,心劳身苦。】

其实,越贪爱、越执著,就越痛苦,心就越累,身也越累。

【如是至竟,无所恃怙。独来独去,无一随者。】

就这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(liǎo),能依靠什么呢?如果人人都是这样地「贪、嗔、痴」,都只为自己考虑,那你想依赖身边的亲人、爱人,是依靠不住的。都只为自己打算,你怎么依靠呢?那还能靠什么呢?你所贪著的财、色靠得住吗?那也靠不住。所以「无所恃怙」,你的精力都放在那些不稳定的无常事物上了,哪个也靠不住。所以,「独来独去,无一随者」,命终无常来找你的时候,带你走,你说「谁跟我去?」没有人陪你,也没有人帮助你。

【善恶祸福,追命所生。或在乐处,或入苦毒,然后乃悔,当复何及!】

你今生要是行善了,肯定有福报追着你走;行恶了,你的灾祸也追着你走。你的命到哪里,这业力就跟到哪里:你可能会去乐处(这是因为行善积德了),也可能会入到苦毒当中(这是没少造孽)。入到苦毒的时候才知道后悔,但是为时已晚!

【世间人民,心愚少智,见善憎谤,不思慕及,但欲为恶,妄作非法。常怀盗心,悕望他利,消散磨尽,而复求索。】

释迦佛说:娑婆世界的这些人民,大部分的心里都非常愚痴、缺少智慧,见到善者,不去赞美,不去跟人家学习,还总是憎恨呀,诽谤呀,心里不爽呀……就是不知道「慕及」(「慕」就是仰慕;「及」,就是跟人学而达到人家那个程度)。大多数的人都是想着行恶,妄作非法之事,常怀偷盗之心,希望别人都来利益我。总是想要索取,而不是奉献。当自己拥有的这些财物、资产消散磨尽的时候,又再度去求索……

【邪心不正,惧人有色,】

这里的「惧人有色」,不是有美色;如果说这个「色」理解成「美色」的话,前面就是「贪人有色」了,是吧?「惧人有色」的「色」,指的是颜色,就是脸色、面色的意思。

他的心不正,心虚嘛,别人的脸色一变(脸色一不好看),他心里就犯嘀咕了:哎呀,是不是在说我呀?是不是我将要倒霉啊什么的……他害怕,因为他心虚嘛!

【不豫思计,事至乃悔。】

事前不好好考虑清楚,事做完了才后悔。

【今世现有王法牢狱,随罪趣向,受其殃罚,因其前世不信道德,不修善本。】

像这一世活着的时候,可能有国家的法律、有监牢大狱还能约束他一下,但还是有很多众生会去塞满这些监牢大狱。根据众生不同的罪,就去那里受不同的灾殃和惩罚。其实,像这样造恶多端(造恶习惯)的人,往往前世也都不怎么好(今生很恶的人,很多都是恶道上来的,这我们也是知道的)。

【今复为恶,天神克识,别其名籍。寿终神逝,下入恶道,】

所以,前世就不太信这个「道之德」,不知道修善本,今生又造恶,那天神还真是认识他,本来记账就重点划了一下这个人的名字,结果他今生还真的又成了一个很明显的角色了,所以这个人命终之后,神识离开肉体就下到恶道去了……

【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,展转其中,世世累劫无有出期,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。】

所以说,自然而然就会感来「三涂」(三恶道),众生造了恶,他肯定就感来这样相应的果报嘛,有着无量的苦恼辗转在其中,世世累劫无有出期,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。

【是为二大恶、二痛、二烧,勤苦如是,譬如大火焚烧人身。】

这是娑婆世界五大恶当中的第二大「恶」。因着这第二大恶,那么就感来了第二种「痛」和「烧」的苦受,真的就像大火焚烧着人的身体一样,非常难受,非常煎熬。

【人能于中一心制意,端身正行,独作诸善、不为众恶者,身独度脱,获其福德,度世上天泥洹之道。是为二大善也。”】

释迦佛说:人生活在娑婆,要是能够「一心制意」,好好地约束自己的心,控制好自己的意念和思想;「端身正行」,做个正直的人;而且「独作众善,不为众恶」(就是说,诸恶都不做,众善都奉行),那他肯定度脱。大家都往下走,而你往上走,你肯定获得相应的福德,能够解脱。最差也生天呀,是吧?再好一点儿那就是涅槃之道。

所以,因着这第二种「恶病」,就有了第二种「大药」,这个「药」其实就是「正心行善」。就这四个字——正心行善,这就是「药」。

看着周围的人都那么危险,我们更要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多念佛回向,希望娑婆世界早日转化成极乐世界或净琉璃世界这样的美好佛国……

很显然,释迦牟尼佛真的是深入娑婆!他曾经在经中告诉我们:他来娑婆世界至少八千次了。这还指的是以「佛」形象示现的八千次,其实根据《华严经》中文殊菩萨的介绍,释迦佛有无量的应化身啊,他来娑婆无量次了,而且此时就有无量个释迦佛在……所以,他非常了解娑婆之「病」,也知道该下什么样的「药」……

所以,我们现在真的是时时刻刻(任何一天一小时、任何一分一秒)要么拥抱这些「病」,要么拥抱「解脱药」,大家自己来权衡……

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。

感谢《无量寿经》!

「净土宗」,让我们更深地看清楚了娑婆的不净,从而更加向往净土的「净」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