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39

醍醐学院

00:00

上节课,弥勒菩萨听完释迦佛的讲法之后,长跪,一直赞美释迦佛,并且表示,今生能够遇到释迦佛,又听闻释迦佛介绍了阿弥陀佛,大家都非常地欢喜,心得开明。

【佛告弥勒:“汝言是也。若有慈敬于佛者,实为大善。】

这个时候,释迦佛告诉弥勒菩萨说:你说的都很对。谁要是懂得用自己的慈心、恭敬心去对待佛,真的是非常善。

【天下久久,乃复有佛。】

佛是非常难得遇到的,可能要很久很久才能遇到。

——这是就着特别的世界讲的。在《华严经》中又说,一念之间无量菩萨成正觉。这是从法界身的角度,放眼一望,一念之间,法界内会成就好多佛。但是,如果去到一个没有佛的世界,或者去到一个五浊恶世,可能就要等很久才能见到佛。具体不同的区域,见佛的频率、频次是不一样的。

【今我于此世做佛,演说经法,宣布道教,断诸疑网,拔爱欲之本,杜众恶之源,】

释迦佛说:这一生,我在这个娑婆世界这里做佛,给大家讲经说法,宣布道的教化(给大家讲说关于实相的教法),断除所有众生的疑惑之网,也拔除众生的爱欲之本(因为,爱欲就意味着「无明」,当我们把爱欲的根拔掉的时候,无明就断了),「杜众恶之源」(「杜」,代表绝断的意思),绝断众恶之源,让众生不再造作众恶。

【游步三界,无所挂碍。】

释迦佛说:这一生做佛,「游步三界,无所挂碍」,可以自由地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来往穿梭,没有任何障碍。

「无所挂碍」,一方面,形容无有障碍的自在;另一方面,也形容佛的不粘著,他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都不粘著。

【典揽智慧,众道之要,】

佛拥有着各种各类的一切智慧,而且领会了「众道之要」,领会了各种修行方法的精要。

【执持纲维,昭然分明。】

佛又一直强调戒律(「纲维」,就是行为准则、行为轨范),在戒律方面,佛是非常认真,甚至非常较真的。

【开示五趣,度未度者,】

就这样给「五道」的众生作开示(其实是给各道的苦难众生作开示),度那些还没有得度的众生。

【决正生死泥洹之道。】

成佛之后,就确定无疑地证得了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涅槃之道。

【弥勒当知!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,欲度众生,其已久远。】

释迦佛说:弥勒呀,你要知道,你从无数劫以来都修菩萨行,无数劫以来一直想要度众生,已经很久很久了。

【从汝得道至于泥洹,不可称数。】

而且,你也无数次地做佛,你知道吗?这无数劫以来,弥勒你也无数次地做佛。

「得道」,就是证道了。「涅槃」,就是说,那一世的使命圆满了,就走了;然后又再一次地得道,又入涅槃;又得道,又入涅槃……「不可称数」。也就是说,其实弥勒菩萨也是古佛——无数次的古佛。

【汝及十方诸天、人民一切四众,永劫已来,展转五道,】

虽然无数次地做佛,但也曾无数次地做凡夫(释迦佛也是,他无数次地做佛,也曾无数世地做凡夫,弥勒也一样),他和十方诸天道的人、人道的人及一切四众弟子(「四众」,就是出家和在家的男众女众),跟这所有人都是这样「永劫已来」(无量劫以来),一直在这「五道」(其实是「六道」)中辗转往复(一会儿上升、一会儿下降……就这样一直在流转)。

【忧畏勤苦,不可具言,】

在「五道」(其实是「六道」)轮转的时候,其中有无量的忧愁、恐惧,也付出了很多的勤苦,这些是很难讲清楚的。

【乃至今世,生死不绝。与佛相值,听受经法,又复得闻无量寿佛。】

一直到今生这一世,尚未从这个生死轮回中解脱的时候,与佛(释迦佛)相遇了,听受释迦佛讲经说法,又从释迦佛这里听说了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。

【快哉!甚善。】

弥勒呀,总体来讲,这一世还是比较幸运的,不仅仅见了一个佛,而且又听说了阿弥陀佛。

【吾助尔喜,汝今亦可自厌生、死、老、病、痛苦,恶露不净,无可乐者。】

我其实真的很为你高兴,你现在自己可能就会生起对于生、老、病、死种种痛苦的厌离心。观这个肉身,九孔常流不净的恶露(把人体九孔流的液体比喻成「恶性的露水」),「无可乐者」,这具肉身真的是不值得爱乐。

【宜自决断端身正行,益作诸善,修己洁净,洗除心垢。言行忠信,表里相应。】

释迦佛说:弥勒呀,「宜自决断端身正行」,你要发下精进勇猛心,要端正自己身体的一切行为;「益作诸善」,更进一步地广修一切善,要好好地修自己,修得非常洁净,洗除心灵的一切垢染;讲话、做事要保持忠信,表里相应(内外一致)。

【人能自度,转相拯济。】

释迦佛说:弥勒呀,人,要是先把自己给度了,才能够再去帮助别人(「拯济」,就是拯救、救济)。

【精明求愿,积累善本。】

「精明」(这个词,在现代好像常常用作贬义词,其实在古代还常常是褒义词,是赞美性的词),就是「精心洞明的,充满智慧,很敏锐」的意思。要这样发下誓愿,「积累善本」(就是「众善奉行」)。

「善」是我们的立命根本啊,大家想一想是不是?如果不善,那就意味着去恶道。去恶道,万一去了很苦的道(像鬼道、地狱道),生存真是问题。所以说,「善」是生命的根本,是生存的根本;不善的人很难生存,就去还债吧,就去消业吧,就去受苦(受刑)吧……

【虽一世勤苦,须臾之间,后生无量寿国,快乐无极。】

释迦佛说:弥勒呀,修行,虽然这一世可能比较勤苦(要吃很多苦,因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、要自我控制等等),可能这一世比较辛勤劳苦,但是「须臾之间,后生无量寿国,快乐无极」。你认真地精勤修行,可能须臾之间(很快的时间,很短的时间)就能生到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所在的极乐世界了,那里快乐无极呀!

【长与道德合明,永拔生死根本,】

到了极乐世界,就「长与道德合明,永拔生死根本」啊。就恒长地与道之德合那个光明(就是说,你那个自性的光明显发出来了,时常与「道」合一了,展现的都是「道之德」),就永远拔除了生死轮回的根本了(到了极乐世界,那你肯定是跳脱轮回了)。

【无复贪、恚、愚痴、苦恼之患,欲寿一劫、百劫、千亿万劫,自在随意,皆可得之。】

而且,到了极乐世界,就不再有贪欲、嗔恚、愚痴等种种苦恼之患了(那里没有苦啊)。你的这个寿命想多久就多久,想一个大劫、一百个大劫、一千个大劫、一亿个大劫、上万个大劫……自在随意,皆可得之。

——这里再次强调:到了极乐世界,寿命自在,想多长就多长。

【无为自然,次于泥洹之道。】

这是释迦佛叮嘱弥勒,说极乐世界有多好,你要好好修。到了极乐世界,「无为自然,次于泥洹之道」(「泥洹之道」,就是涅槃之道)。

在佛国这种无为自然、舒适自在的生活,说仅次于不生不灭的涅槃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国也有「相」。我们知道,有「相」就有生灭,哪怕这个佛国的寿命很长,但它还是会有生灭,只不过生灭的频率没那么高而已,它还是会有生灭。只要是「相」,就有生灭。

有生灭的,跟那个不生不灭的相比,肯定还是要稍微逊色一些,所以说,佛国的生活仅次于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之道(但也非常好了)。如果要显化为「相」的话,那么在佛国就能看到最美的、极美的「相」,但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超过佛国的「相」。如果一定要显化在「相」里生活,那肯定生活在佛国是最幸福的,也是最幸运的了。

【汝等宜各精进,求心所愿,】

释迦佛说:你们各自都要精进,你们心里发了什么样的愿,就瞄着那个目标去努力。

【无得疑惑中悔,自为过咎,生彼边地七宝宫殿,五百岁中受诸厄也。”】

「无得疑惑中悔」,不要再瞎疑惑、怀疑,也不要修着修着又后悔了,「自为过咎」,不然就等于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了。如果说修着修着又疑惑了、后悔了,即便是能去极乐世界,也是要生在边地疑城啊。在边地的这个七宝宫殿里,五百年都要承受种种的「不够吉祥」。

我们知道,佛国边地疑城的生活,比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美妙无量倍了,所以这里的「厄」,我们不把它翻译成灾厄、厄难,只翻译成「不够吉祥、不够圆满」。到了极乐世界,就算是边地疑城,那也比娑婆世界的皇宫要好;但是这边地疑城,肯定不如人家上品上生、花开见佛好啊。

这里,释迦佛是叮嘱大家:信的时候,就要全然地、纯净地信,不要夹杂疑惑;修的时候,不要半途而废,不要后悔,要一直向前进……

【弥勒白言:“受佛重诲,专精修学,如教奉行,不敢有疑。”】

弥勒菩萨听闻了释迦佛的叮嘱之后说:听闻您这样殷重的教诲,我们一定会专心地、精进地修学,会像您讲的一样,依着您讲的去做(依教奉行),我们不会有任何疑惑或者怀疑的。

也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解「阿弥陀法门」之后,总是感应来弥勒菩萨(弥勒佛),因为,《无量寿经》的后面就是释迦佛反复地在叮嘱弥勒菩萨,让他精进修行,力争能够去极乐世界。再根据《药师经》(玄奘法师译本)原文,如果听闻了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,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,给大家指示去极乐世界的道路(给大家领路),帮助众生能够去极乐世界各种颜色的宝莲花中自然化生。这八大菩萨是谁呢?分别是:文殊菩萨,观音菩萨,大势至菩萨,无尽意菩萨,宝檀华菩萨,药王菩萨,药上菩萨,弥勒菩萨。

大家注意:弥勒菩萨已经在极乐世界了,哪个众生想去,他还来帮你去引路。这说明什么呢?兜率陀天有个弥勒菩萨,极乐世界有个弥勒菩萨,娑婆世界也有弥勒菩萨的化身总来(弥勒菩萨也是无量的分身,这儿一个、那儿一个的)。弥勒菩萨,他已经在极乐世界了,要么怎么总是念阿弥陀佛,总是讲极乐世界,结果弥勒菩萨总来(他的形象总出现、总出现),还指引我们去学《大毗婆沙论》,——原来如此啊!原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,里面还有弥勒菩萨。

也非常感谢释迦佛给我们讲解《药师经》,让我们又多长了一些见识,了解到:文殊菩萨有一个分身也是常在极乐世界的;那么观音、势至,就不用说了;还有无尽意菩萨、宝檀华菩萨,也是常在极乐世界的;还有药王菩萨、药上菩萨(其实这两位菩萨也经常活跃在娑婆世界,我们是知道的)。那么在净琉璃世界,其实他们也是有分身的;在极乐世界,也有分身……这是多么有趣啊!

我们也知道,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次弥勒菩萨示现为布袋和尚,留了个偈颂就走了:

「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。

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。」

他有千百亿分身——哪儿都有。那么一讲到弥勒的时候,可能讲的是兜率天的弥勒,也可能讲的是极乐世界的弥勒,或者娑婆世界的弥勒,或者法界内各处的弥勒……这些弥勒——「非一亦非异」,大家仔细领会,「非一亦非异」啊,都是弥勒,又各有各的使命。

所以,《无量寿经》学到这里,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和《药师经》相通了,合一了,——有这样的感觉。弥勒菩萨在《无量寿经》中出现,也在《药师经》中出现,念「药师佛」的师兄,经常听闻「药师琉璃光如来」的师兄,想去极乐世界也能去。

所以说,「药师法门」和「阿弥陀法门」并不是「二」,我们不要硬分为「二」。更何况,我们知道,药师佛,他是千手观音的示现(是千手观音的一个分身),那么千手观音的本源之家在哪儿?在极乐世界啊。甚至某种意义上,你甚至可以想象到:药师佛,他的本源之家(他的祖籍)也是极乐世界呀,只不过是应着一部分特别的众生,这部分众生特别喜欢清净的琉璃,喜欢那种透明、明彻、清净感,所以「药师佛观音」就创建了这样的一片乐土……

所有的佛国,都是诸佛菩萨依着众生内心的喜好,怀着无尽的慈悲而建立起来的。所以我们在打「药师禅七」的时候,后面几天总是感应到阿弥陀佛:一会儿看到阿弥陀佛变成药师佛了,一会儿又看到药师佛变成阿弥陀佛了……佛与佛都是「一」呀!说「一」,好像又不准确;但说「异」,又不对……大家仔细领会吧!

总之,也感谢弥勒菩萨!他不仅仅串起了两部经——《无量寿经》和《药师经》,他也帮助修「药师法门」以及修「阿弥陀法门」的师兄们消除了隔阂……

佛菩萨非常慈悲,依着众生心,你想去哪儿,他就帮你去哪儿;你想要什么样的佛国,他就建设什么样的佛国……所以说「佛视一切众生如一子」,看所有众生都像自己唯一的孩子一样,如此地深爱着……

这节课,我们也了解到:弥勒菩萨跟释迦佛一样,他是无数世的古佛再来,所以看到他的时候,一定要有恭敬心,不管他示现成什么样的形象。其实根据《华严经》,尤其是善财童子参弥勒的那一段落,我们就知道,弥勒菩萨的真身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——非常庄严、非常圣美!他只是有时候不拘小节,化现得更加平易近人(比较亲民)而已,但是他的真身是不可思议的,大家千万不能有不敬之心啊!

而且在我们打「药师禅七」后面快结束的时候,我也看到阿弥陀佛把自己化现成一只乌鸦在笼子里。旁边那个笼子里是一只真鸟,但这边笼子里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一只乌鸦。他就在笼子里待着,也没讲法,也没唱歌……只是化现成鸟的形象。当时我也是感触很深:我们见到的一切众生(一切有情无情),都不一定是谁化现的呢……

好,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。

越修越明了,越修越快乐……

极乐有弥勒,弥勒真极乐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