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35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接着上节课的内容:

【拔诸欲刺,以安群生。】

释迦牟尼佛说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已经「拔诸欲刺,以安群生」,他们已经拔除了所有的欲望之刺,因为这些大菩萨都是不退转的,不会像凡夫一样贪恋「五欲」,既然对于「五欲」毫不贪恋,这是真解脱了,所以才能够让各种各类的众生也处在这种安隐、舒适和解脱当中。

想想也挺有意思的,放下了对于「五欲」的贪著之后,到了极乐世界反而得到了极其胜妙的种种欲乐。极乐世界对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造成强烈的刺激,我们的眼根所见、耳根所听、鼻根所闻、舌根所尝,身根所接触、意根所生起的一切心意识(意念),完完全全都是极美的、极圣洁的;众生如果还陷在对于「五欲」的贪著之中,他不可能到达极乐世界,反而享受不到这样极其胜妙的「六尘」。放下才能真得到,放不下就得不到,所以说「舍得舍得」,不舍掉「五欲」,就得不到极乐世界这极胜妙的「六尘」境界。

【功慧殊胜,莫不尊敬。灭三垢障,游诸神通,】

释迦佛说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他们的功德、智慧极其殊胜,人人见了都会非常尊敬他们。他们也灭除了贪、嗔、痴三种垢染的障蔽,他们可以在种种的神通中自由自在地游戏。

依然在讲「舍得」。不舍掉贪、嗔、痴,也不可能拥有极乐世界的大菩萨这样自在的神通。

【因力、缘力、意力、愿力、方便之力、常力、善力、定力、慧力、多闻之力,】

而且在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身上,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:什么是因力、缘力(因是内因,缘是条件)、意力(是心意识,意志力)、愿力(发大愿的推动力),还有方便之力,还有这种常力(因为总是契入到真如,在种种法忍当中,所以就如同真如一样恒常),而且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还充满了善力(极善的力量),还充满了定力,还充满了慧力,还充满了多闻之力(因为他们不仅仅在极乐世界本国听阿弥陀佛讲法,他们也经常到其他的佛国去供养、去听法,所以他们具足多闻之力,真真是广学多闻)。

【施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之力,】

而且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也具足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之力。

看看在娑婆世界的时候,释迦佛天天让我们修「六度」(六波罗蜜),我们这耳朵都要听出茧子来了;到了极乐世界,依然还是修「六度」!你到哪个佛国去,根本课程都是「六度」。

在去年,我记得有一个师兄,也是问我,说他已经有了一些禅定境界了,接下来怎么样再提升?我就给他两个字——「六度」。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问我,我还是强调「六度」。后来他不耐烦了,说,这个老师啊,没什么本事,就会「六度」两个字——如果说这个师兄有一天生到了极乐世界,发现阿弥陀佛也天天在讲「六度」,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呢?

「六度」,不是单纯两个字啊,它包含着无尽的内涵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每一度深入进去,都含藏着无量的智慧啊,甚至可以讲,修行者与修行者之间的差距,就是「六度」的差距!——这绝对是正确的。

【正念、止观诸通明力,如法调伏诸众生力。】

释迦佛说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也具足了正念和止观。

其实,「正念」就是一种「觉」的状态;「止观」,止息妄念、观其实相。一说「止观」,我们就觉得,哦,这是禅修(修禅定)。其实「止观」,不仅仅是上座后,在座下也时刻可以进行观照的,止息一些负能量、低维度的妄想。总是「观」真相(真如),这是真正的「止观」……

在初期修习禅定的时候,我们渐渐可以通过观呼吸或念佛的方式止息妄念,然后就会有一些境界跳出来,是吧?所以有很多师兄以为止观「观」的是那些境界。其实不是的。那些境界,是要透过的;见多了,不为所动的时候,任其来、任其去,当一切的境界活跃一段时间都消歇之后,我们安处在这个法身本体中,这才是真正的「止观」。

释迦佛说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具备种种的神通,还有「三明」(「种种神通」指的是六种神通,我们知道,「三明」是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尽明,这也指的是神通)。他们具足种种的神通力量,他们拥有着如法调伏所有众生的力量。

【如是等力,一切具足身色相好,功德辩才,具足庄严,无与等者。】

像以上讲的这些种种力量,他们一切具足,而且,他们的身体色相非常妙好,具足种种功德,辩才(也就是口才)也特别棒;而且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具足了庄严,「无与等者」,很难找到可以与他们相媲美的人。

【恭敬供养无量诸佛,常为诸佛所共称叹。】

释迦佛说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还恭敬供养了无量诸佛(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),他们常被诸佛所共称扬、赞叹。

【究竟菩萨诸波罗蜜,修空无相、无愿三昧、不生不灭诸三昧门,远离声闻、缘觉之地。】

得到了诸佛的赞叹和表扬,他们究竟了菩萨的种种波罗蜜(一切的六波罗蜜都圆满了),他们修习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三昧(这是修定),他们修习不生不灭种种三昧门(就是各种各样的禅定),他们远离了声闻、缘觉之境界。——他们是真正不退转的大菩萨。

【阿难!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,我但为汝略言之耳。若广说者,百千万劫不能穷尽。”】

释迦佛说,阿难,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,成就了以上这样的无量功德,我刚才仅仅是很简略地讲了一下,如果详细地说,百千万劫都说不尽啊。

【佛告弥勒菩萨、诸天、人等:“无量寿国声闻、菩萨功德智慧,不可称说。】

接下来,释迦佛又对弥勒菩萨以及种种的天人圣众们说:在无量寿国(极乐世界),无论是声闻乘的圣众,还是菩萨,他们的功德以及智慧,都是很难称扬讲说的。

【又其国土微妙安乐,清净若此。何不力为善!念道之自然,著于无上下,洞达无边际。】

而且极乐世界如此的微妙,如此的安乐,如此的清净,大家真的一定要尽力行一切善!常常处在「道」(真如)的真实、自然状态中,不著「上」,也不著「下」(无所著),在这种空性的本体里洞达无有边际。

【宜各勤精进,努力自求之,必得超绝去,往生安乐国。】

大家一定要各自用功、精进,要努力,希望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这样好的地方。

「努力自求之」,讲的其实就是「信、愿、行」。知道极乐世界好了,也知道那儿的圣众非常殊胜,大家要为了去极乐世界而努力呀。功夫下到位了,「必得超绝去」,那一定能去到极乐世界,往生到这个安乐国!

【横截五恶道,恶道自然闭,】

明明是「六道」,为什么说「五种恶道」呢?因为相对来讲,「天道」不算太苦(还可以),所以就把「天道」单列出来,说「六道」中天道之外的五道其实属于「恶道」。而且我们知道,前面也反复讲,极乐世界很多天人大众,其实这些圣众也是示现为天人的形象而已,本质里,到了极乐世界就是菩萨级别了。

那么大家到了极乐世界,就「横截五恶道」,就把这五种恶道给它截断了(像人道、阿修罗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狱道,这就截断了),恶道关闭了,大家都不去恶道。

【升道无穷极,易往而无人。】

向着极乐世界上升的这条道路啊,其实想想,是「无有穷极」的,是非常高妙的。

要说去到极乐世界(去往生),其实是容易的——说「易往」,但是又说「无人」。说去极乐世界并不难,但为什么真正去到那里的人也不算太多呢?

【其国不逆违,自然之所牵,何不弃世事,勤行求道德!可得极长生,寿乐无有极。】

「极乐世界」是一个完全符合实相的地方,我们在那里感受着实相本身,它不会违逆实相。如果你归于「自然之道」(真如本身),你自然就能够到极乐世界去,所以「何不弃世事,勤行求道德!」大家为什么不放弃世间的凡俗之事,精勤修行,来争取证得「道之德」呢?

「道」是实相,「德」是由实相显化的种种善能、种种妙用。其实,释迦佛的意思是,只要我们归「道」了(拥有了「道之德」),去极乐世界是自然而然的——非常容易。那我们想去极乐世界的师兄们想一想,我们符合「道」吗?我们拥有「道之德」吗?「道」是什么样子的呢?尽虚空、遍法界地存在——无我、无私、奉献、包容……我们拥有这样的「道之德」吗?如果拥有,「可得极长生,寿乐无有极」。那就很容易去到极乐世界,获得这种极长的寿命,享受极致的安乐……

所以,这里讲的,还不仅仅是说,您念佛了吗?你念了多少声啊?你专修了吗?释迦佛没有强调这些,反而强调的是:大家要「勤行求道德」。要了解实相,拥有实相,拥有真如所显化出来的这种善德,这样,去极乐世界太容易了。甚至可以讲,你去任何一个佛国都太容易了。

修得再圆满一些,如果「六度」具足圆满,你就成佛了,你在哪里,哪里就是佛国,所以「可得极长生,寿乐无有极」。法身的寿命不生不灭,那么这个寿命肯定是没有尽头……

所以,学到这里我们发现:净土宗根本不迷信,充满着究竟了义的智慧,是不是啊?是谁迷信呢?没有好好学《无量寿经》的人呀,把净土宗搞得就很极端,表现得比较迷信、比较偏执。要是悟透了《无量寿经》,就感觉净土宗和禅宗、律宗也没有太大区别嘛。

以上这些是释迦佛讲给大家听的。

释迦佛,他已经成佛了,他时时刻刻(无时无刻)不期待着促进大家的觉悟。他在给大家讲任何一部经的时候,都希望你当下就「觉悟」。不要把你的目标定得那么低——说我就带业往生就行了,我就念佛就行了……智慧不开,你到了极乐世界是几品呢?到了那儿,学起来也很吃力啊。这边基础打好了,到了那儿也很轻松啊!

我们要永远记得,「佛」代表觉悟啊,「佛法」是觉悟之法。佛并不想以自己的威势力去奴役任何人。佛希望我们成佛,希望我们觉悟啊!释迦佛在给一切大众讲法的时候,希望大家「觉悟」。你若没觉悟,你跟哪个佛有因缘,去到那个佛国了,那个佛讲法,目的还是促进你觉悟;因为只有你觉悟了,你才能成佛。

我们不客气地讲,不以「觉悟」为目的的修行,就是混混。不管每天精进念佛多少声,是否不吃、不喝、不睡,不管是否认真修「六度」,只要不以「觉悟」为目的,那就是混混!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