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34

醍醐学院

00:00

我们继续来了解极乐世界……

【生身烦恼二余俱尽,】

释迦牟尼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他们的「生」、「身」烦恼都已经尽了(「生」烦恼,代表俱生无明;「身」烦恼,是一般众生因着肉身而产生的种种烦恼,比如说老、病、死)。

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已经远离了无明,看清了实相;而且他们不会老,不会生病,寿命又极其长,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医院,也没有养老院。这些圣众在这么长的(无穷尽,很难计算的)寿命里,一直都是很年轻的状态,想化现成小孩,也是一念之间就变成小孩了;想化现多少岁,就化现多少岁;想化现成什么样貌,就化现成什么样貌,变男变女也是随意,所以那边也没有整形医院,一切都随着自己的心……真的非常极乐呀!

【闻甚深法心不疑惧,】

而且所有这些大菩萨听闻到甚深法的时候,心里不会疑惑,也不会恐惧。

当「智慧」到达了某种程度,心量完全打开的时候,甚至融入到法身(真如)的不动里面时,听闻任何的甚深法,都不会起疑惑,也不会有恐惧。他们是一种「当下了知,则当下证到」的状态(只要了知,立刻就证到),因为这是类似「法界身」一般的存在。一切的智慧都在自己之内,只是要开掘一下,就好像金矿藏在矿山之内,只要开掘,就显现出来,但它是属于矿山的(它不是外面的,它是自己之内的)。

【常能修行其大悲者,】

而且这些大菩萨「常能修行其大悲者」,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自己的大悲。

「悲」是拔除众生的痛苦。其实,根本上讲,拔出众生痛苦的方法,就是刺激他觉悟。如果众生不觉悟,你此时帮他消除了这种痛苦,但很快,这种痛苦甚至更严重的痛苦又接踵而来。所以,「觉悟」才能除掉苦的根。

【深远微妙,靡不覆载。究竟一乘,至于彼岸,决断疑网,慧由心出,】

这些大菩萨,他们的大悲心显得非常深、远、微妙。他们的心始终围绕着究竟的一乘教法,直接把众生带到解脱的彼岸(不需要那么多周折,直接到彼岸)。他们已经决断了所有的疑惑之网,智慧就从真心汩汩而出了……

所谓的「一切智」,是我们本具的,当「心」完完全全清净了,一切智也就显现出来了。就好像把金矿的矿渣全都去除了,纯金就显现出来了。

【于佛教法,该罗无外。智慧如大海,三昧如山王,慧光明净,超逾日月,清白之法,具足圆满。】

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「于佛教法,该罗无外」,就是能够透彻地了解佛的所有教法,没有剩余。

他们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,他们的三昧(定功)像山王一样稳定;他们的智慧光如此的明净,超过了太阳、月亮的光芒;他们的内心如此的清净,总是众善奉行,所以说清白之法具足圆满(「白」代表善)。

【犹如雪山,照诸功德等一净故。】

释迦佛说:就好像雪山,「照诸功德等一净故」。

雪山,一看,非常的圣洁,到了那儿就好像被净化了一样。所有的功德都被这些大菩萨的清净自性给净化了,呈现出一种同样的、类似的极致清净状态。

【犹如大地,净秽好恶无异心故。犹如净水,洗除尘劳诸垢染故。犹如火王,烧灭一切烦恼薪故。犹如大风,行诸世界无障碍故。】

这些大菩萨又好像大地,净、秽、好、恶,无异心。我们知道,大地,没有分别地包纳着一切、承载着一切,无论是干净还是污秽,无论是好还是恶,大地没有分别心,普遍地包容、承载着一切。这些大菩萨也是这样的。他们又好像是清净的水,能够洗除众生所有的尘劳和垢染。他们又好像是大火之王,可以烧灭一切的烦恼薪柴。他们又好像大风一样,在所有的世界游走,没有任何障碍。

【犹如虚空,于一切有无所著故。犹如莲华,于诸世间无染污故。犹如大乘,运载群萌出生死故。】

他们又好像虚空一样,对于「三界诸有」无有任何的执著。他们又好像莲花一样,在所有世间没有染污。他们又好像很大的交通工具一样,可以运载着各种各类的众生出离生死轮回。

【犹如重云,震大法雷觉未觉故。犹如大雨,雨甘露法润众生故。】

这些大菩萨又好像一重一重的浓重云彩一样,震起大法雷,觉悟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。他们又好像是大雨一样,他们降下法雨甘露滋润所有的众生。

【如金刚山,众魔外道不能动故。如梵天王,于诸善法最上首故。】

他们又好像金刚山一样,众多的邪魔外道不能倾动他们。这些大菩萨又好像是大梵天王一样,在所有善法中最为上首。

【如尼拘类树,普覆一切故。如优昙钵华,希有难遇故。】

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们,又好像是尼拘类树这样巨大的树一样,可以普遍地覆盖着一切。他们又好像优昙波罗花一样,非常稀有难遇到。

【如金翅鸟,威伏外道故。如众游禽,无所藏积故。】

他们又好像大鹏金翅鸟一样,能以自己的威力降伏所有外道。他们又好像是众多的游禽,无所藏积(飞来飞去、游来游去的这些鸟、禽,始终就暴露着,没有藏起来)。

【犹如牛王,无能胜故。犹如象王,善调伏故。如师子王,无所畏故。】

这些大菩萨又好像牛王一样,难以战胜。又好像大象之王一样,心灵已经得到了调伏。他们又好像狮子王一样,无所畏惧。

【旷若虚空,大慈等故。摧灭嫉心,不忌胜故。】

他们的心无比地空旷,就像虚空一样,但是里面充满了平等的大慈(「悲」是拔除众生的痛苦,「慈」是给与众生快乐;强调了一个「等」,就是亲疏无别,怨亲平等,——平等地爱一切众生)。而且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已经摧灭了嫉妒心,他们不会嫉妒那些比自己更加尊胜的圣者。

【专乐求法,心无厌足,】

他们一心就是爱乐求法,心里没有任何的厌足。

所以我们看:说净土宗总是倡导大家要专修、专修……但实际上《无量寿经》里反复强调智慧呀,多闻呀,法呀……是吧?反复强调。阿弥陀佛是「法藏」,是一切法的大宝藏,那他旗下的这些大菩萨也是专乐求法,心无厌足,都是爱乐广学多闻的……

所以,一直很久以来,确实很多人曲解、误解了净土宗啊,就以为净土宗只让人念佛,不倡导多闻。但事实上,《无量寿经》里不是这样讲的,而且前面也反复提到,阿弥陀佛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,他自己修「六波罗蜜」而成佛,而且他也是一直倡导大家都修「六波罗蜜」(六度)。「六度」里面的「智慧」,就是要广学多闻的,不然怎么样成为「法藏」呢?

【常欲广说,志无疲倦,】

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「常欲广说,志无疲倦」。他们也非常喜欢恒常地、广泛地讲法(作法布施),而且心里都没有疲倦心(不会感觉很累、很厌倦,——不会的)。

所以,净土宗的大德,也有不少是爱乐讲法、爱乐传法的,这是符合《无量寿经》思想的。

【击法鼓,建法幢,】

你看,击起了大法鼓了,让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开法会了,要讲法了;建起大法幢,体现出法的珍贵性,让大家重视法。

【曜慧日,除痴闇,】

在讲法的时候,把智慧之大太阳的光芒放射出去,除掉众生愚痴的幽暗。——只有「智慧」才能对治愚痴啊!

【修六和敬,常行法施。】

而且极乐世界这些大菩萨常修「六和敬」,常行法布施。

「六和敬」,其实是释迦佛带领的僧团所奉行的准则,没想到在极乐世界大家也是奉行「六和敬」的。看来「六和敬」是所有佛国通行的一个准则,分别是: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以及利和同均。

「身和同住」,大家是共住的;「口和无诤」,平常几乎是不吵架的,言语都是柔和的,互相尊重;「意和同悦」,大家的思想是统一的,志同道合,比较同频;「戒和同修」,大家持的戒都差不多;「见和同解」,对于任何事的看法都是类似的,可以说看问题的角度都是类似的,很容易达成共识;「利和同均」,在利益的分配上是合理的。

我们知道,在娑婆世界几乎是20%的人控制着80%的财富,贫富的分化还是比较严重的。但是在释迦佛当年的僧团之内,乞讨来的食物要统一放到一个大的餐具里,平均分成若干份,每一个僧人拥有的供养都是一样的,都是平等的。而且有大施主送给佛陀一些非常珍贵的衣服啊,钵器啊……释迦佛一般都分出去,看谁喜欢或者谁适合就送出去了,释迦佛是不执著这些利养的。那么在极乐世界也实现了「利和同均」,因为每个人都是随心所欲地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,随心所欲地可以拥有自己的饮食、穿着……所以也实现了「利和同均」。

所以,我们也是倡导所有的道场也常修「六和敬」,我们就瞄着佛国的这个样本去打造我们的小道场。无论是网络道场还是实体共修道场,如果奉行「六和敬」,那就是被诸佛菩萨随喜赞叹的修行组织了,不管它是大还是小,这个氛围要祥和。

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常行法布施。总是去讲法、传播法,目的是刺激众生觉悟。

【志勇精进,心不退弱。为世灯明,最胜福田。常为师导,等无憎爱。】

他们志勇精进,心不退弱。他们是世间的灯明,是最殊胜的福田。他们恒常地可以作为众生的老师、导师,对于众生一律平等,没有特别的憎爱之心(不会特别偏向谁或特别讨厌谁——不会的)。

【唯乐正道,无余欣戚。】

而且这些大菩萨「唯乐正道,无余欣戚」。他们所有的兴趣都在「正道」这里,也没有其他太多的爱好,就是喜欢「正道」。

「正道」的「正」代表准确,「道」是实相。他们喜欢准确地去了解实相,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个。只有准确地了解实相,才让他们欣喜快乐……这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们!

当然,在娑婆世界和其他的佛国,也有很多这样的菩萨。如果这样高品位的菩萨都只集中在一个极乐世界了,那么法界内其他的众生怎么办呢?其实放眼一望,法界内无量无数的佛国,几乎哪个佛国都有无数这样的菩萨:是他们照亮了众生所在的黑暗世界,他们真的是世间的灯明,是最殊胜的福田;是他们指引着众生未来的方向,使得生命成为乐观的,而不是悲观的……

感谢尽虚空、遍法界所有这样的大菩萨!

我们娑婆世界也有很多这样的大菩萨,我们一并感谢、感恩!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