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32

醍醐学院

00:00

我们继续来学习康僧铠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【佛告阿难:“彼国菩萨,皆当究竟一生补处,除其本愿为众生故,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,普欲度脱一切众生。】

释迦佛告诉阿难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,都会成为候补佛(都会相继地成佛)。但是这些菩萨当中,也有一些比较特别,他们的根本誓愿就是为了利益众生,以弘大誓愿的功德而非常庄严,他们想要一直做菩萨,普遍地度脱一切众生(就类似,众生不度尽,我就不成佛,也有一些菩萨是这样的)。

所以,菩萨与菩萨的想法不同:有的菩萨是着急赶快成佛,然后度众生;有的菩萨想的是,我要度尽众生,我再成佛。其实,也没有高下之别,只是各人的因缘不同。

【阿难!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,菩萨光明照百由旬。】

释迦佛说:阿难,极乐世界中的这些声闻大众们(整天听阿弥陀佛讲法的这些声闻大众、这些弟子们),他们身体的光明直径大概是一寻(「寻」,是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,要是换算成现在的「米」,大概是1.6米)。

极乐世界的这些听经闻法的普通大众,他们身体的光明就有1.6米;那么,菩萨的光明就大多了,能够照耀上百由旬(一由旬是11.2公里,乘以100就是1000多公里)。

【有二菩萨最尊第一,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”】

在极乐世界这所有菩萨当中,有两位菩萨「最尊第一」,这两位菩萨是所有菩萨中最上首的(排到最前面的);这两位菩萨的威神光明,可以普照三千大千世界(我们知道,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所教化的领地),就是说,极乐世界这两位菩萨的光明可以照遍整个佛国……

【阿难白佛:“彼二菩萨,其号云何?”】

然后,阿难就问释迦佛,说:这两位大菩萨真厉害,那么他们的名号是什么呢?

这是阿难在装傻,其实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问。因为阿难也是古佛再来,他当然知道这两位菩萨是谁,但是故意去问。

【佛言:“一名观世音,二名大势至。此二菩萨,于是国土修菩萨行,命终转化生彼佛国。】

释迦佛也就故意去回答,说:这两位菩萨,一个叫「观世音菩萨」,一个叫「大势至菩萨」。这两位菩萨,在此国土(极乐世界)修菩萨行,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」。

「命终转化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在极乐世界的寿命尽的时候,他们也会做佛(去另一个佛国做佛)。意思就是,这两位大菩萨,相当于此时阿弥陀佛的「候补佛」,第一候补佛是「观世音菩萨」,第二候补佛是「大势至菩萨」。阿弥陀佛涅槃后,观世音菩萨成佛;观世音菩萨涅槃后,大势至菩萨成佛。在成佛的时候,各自有自己的佛国,在上一个佛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,所以叫「命终转化」。

在《观世音菩萨授记经》当中提到:阿弥陀佛的正法灭后,观世音菩萨就在弥陀正法刚灭的中夜时分(夜晚的正中、中夜的时候),在明相显现的时候(天快亮的时候),就在极乐世界的七宝菩提树下结着跏趺坐,成就了「无上正等正觉」……观世音菩萨成佛后的佛号是「普光功德山王如来」(也叫「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」)。观世音菩萨成佛后,极乐世界也换名字了——叫「众宝普及庄严世界」(也叫「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」)。

观世音菩萨佛国的这些众生,都曾经是他的同学(极乐世界的这些同修、同学);还有十方世界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,后来都成了他的弟子。而且当时观世音菩萨的佛国里面,只有菩萨圣众,没有声闻、缘觉。

观世音菩萨成佛后,他的寿命也是无尽无量的(时间非常长);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,虽然寿命很久,但也有涅槃的时候。之后,大势至菩萨就又成佛了,当时的佛国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优化。

所以整体来讲,相的世界,它的美好程度是一直递进的(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),所以我们有着无尽光明的未来……

【阿难!其有众生生彼国者,皆悉具足三十二相,智慧成满,深入诸法,究畅要妙,神通无碍,诸根明利。】

释迦牟尼佛说:阿难,要是有众生生到了极乐世界,就都会具足三十二相(这也是阿弥陀佛当时的发愿决定的,只要生到极乐世界,你就具足三十二相)。

而且智慧上就会渐渐成就圆满,会「深入诸法,究畅要妙」。因为极乐世界不仅仅阿弥陀佛在讲法,风声、音乐声、水波声……到处都是法声,所以天天浸泡在法里,一定会畅快、无有障碍地探究到法的精要和奥妙。到了极乐世界,大家都神通无有障碍,诸根(六根)非常明利(灵明、敏利)。

【其钝根者成就二忍;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。】

就算是非常钝根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,都至少会成就两种忍:「音响忍」(音声忍),还有「顺忍」(柔顺忍)。大多数不退转的菩萨是成就了「三种忍」,但是这个人非常不聪明——他是极钝根,他到了极乐世界至少也能成就「两种忍」。

那么利根的那些,就不仅仅得到三种忍了,得到「不可计」的无生法忍。「无生法忍」,其实是入实相之后的一种状态,但是每一次入实相,感受我们的法身,那个感觉都有变化(都不同)。所以说,这些利根的菩萨得到了不可计的无生法忍(因着时宜和因缘的不同,你在实相当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并不是说有很多种实相,而是实相带给我们个体的「感受」有很多种)。

【又彼菩萨,乃至成佛不受恶趣,神通自在,常识宿命,除生他方五浊恶世,示现同彼,如我国也。”】

释迦佛又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,一直到他们成佛都不会再去恶道受生了(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)。到了极乐世界,这些菩萨们神通自在,常识宿命(都有宿命通,这也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里面讲过的。就别说菩萨了,一般的天道、人道那个形象的众生都有宿命通)。但是在极乐世界有宿命通的这些圣众,如果生到了其他地方,比如说像娑婆世界这样的五浊恶世,他就会示现为娑婆世界众生的样子了,他的神通就会被封印了(至少某种程度上封印了),暂时或者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显现的,除非又再次修出来。

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,你在不同的系统里有不同的运行方式。佛国和佛国的不同,世界和世界的不同,就像电脑系统和系统不同一样,你只要来到这里就是自动匹配的。

【佛语阿难:“彼国菩萨承佛威神,一食之顷,往诣十方无量世界,恭敬供养诸佛世尊,随心所念,华香妓乐,衣盖、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,自然化生,应念即至。】

接下来,释迦佛又讲: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,靠着阿弥陀佛威神力的加持,在吃一顿饭的工夫,就能够参拜十方无量世界了。

但问题在于,前面也提到过,极乐世界,吃一顿饭很快,因为是以「意」为食(不需要咀嚼,看一看、闻一闻,这顿饭就吃完了),所以时间很短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就可以参拜十方无量世界了(这就是瞬间无量的分身所完成的工作了)。

去到十方无量世界,都恭敬供养诸佛世尊。可以说,每个佛国的圣众都是高素质的,非常讲礼貌、重礼仪(礼数),所以他们到哪个佛国去,都会恭敬地供养该佛的教主。

用什么供养呢?花啊,香啊,美妙的音乐啊,妙衣啊,宝盖啊,幢啊、幡啊……无数无量供养之具,随着他们的心念自然就化生出来了,想有什么有什么。

【珍妙殊特,非世所有,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,在虚空中化成华盖,光色昱烁,香气普熏。】

而且,极乐世界的这些圣众所化现的供养「珍妙殊特,非世所有」,在世间是见不到的,你想象都想象不到。

那么他们在供养佛的时候,有的时候因为带的供养太多了,就「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」,就好像撒出去一样,因为太多了。所以经文中经常提到「供养云」(供养多得像云彩布满天空一样),因为幻化的这些妙物,都是在空中的,它也没有什么实际的重量,所以说是「供养云」。

「奉散诸佛」,好像撒到诸佛那里,然后也会撒到所有菩萨和声闻大众那儿,因为太多了嘛(说我带着这么多的供养去供养某一个佛,我到了那儿,一撒一大片,这供养不仅仅撒到了佛那儿,佛周围的这些圣众那儿好像都有供养,一撒一大片)。

这些供养在虚空中化成了花盖,「光色昱烁,香气普熏」,发着光,各种颜色非常的绚烂,散发着香味,普遍地熏染着周遭……

【其华周圆四百里者,如是转倍,乃覆三千大千世界,随其前后,以次化没。】

而且,这些大菩萨们化现出来的花特别大,周圆四百里。为什么花这么大呢?因为,他们所去的佛国一般来讲,那些佛都身量巨大,圣众也身量巨大,你太小的供养也不行,是吧?都是根据该佛国圣众的身形、身量的大小,来量身订做自己供养的大小。这些花周圆百里;还有更大的,有的有八百里,或者周圆一千六百里等等;还有的一朵花大得就覆盖三千大千世界了(一朵花就覆盖整片佛国,还有这样的)。

「随其前后,以次化没」,就是先化现出来的花,以及种种供养品,展现一段时间可能消失了,然后呢,后化现的又出现了……还有这种更新和变化性,不是一种供养就供养好久,还一直在变化。

【其诸菩萨佥然欣悦,于虚空中共奏天乐,以微妙音歌叹佛德,听受经法,欢喜无量。】

释迦佛说:极乐世界的这些大菩萨,到十方世界供养佛的时候,「佥然欣悦」,全都非常的欢欣、喜悦,他们在虚空中共同奏响天乐,用微妙的美音去歌扬、赞叹佛的功德。那么到了一个佛国,就可以听那里的教主来讲法(听那里的佛讲经说法),他们欢喜无量,到处去参学。

本身「极乐世界」在法界那也算是「名牌院校」了,但是这些圣众依然到处去参学。

【供养佛已,未食之前,忽然轻举还其本国。”】

供养佛供养完之后,在吃下一顿饭之前,就以很快的速度都回到极乐世界了。这些菩萨是极乐世界的常住居民,他们虽然整天出门,但是在吃饭前一般都回来了,回到了本国。——所以这一段落就非常的生活化,非常的生动。

所以学佛久了,我们不愿意听六道众生的八卦;但是听一听佛国圣众的八卦,还是蛮有意思的……

佛的世界,虽然非常圣洁,但是并非是冷冰冰的,还是充满温情的,所以众生本能地还是爱乐成佛……

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!

今天,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。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