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28

醍醐学院

00:00

各位大菩萨:

大家好!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康僧铠版本《无量寿经》的下卷。

【佛告阿难:“其有众生生彼国者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所以者何?彼佛国中无诸邪聚,及不定聚。】

释迦佛告诉阿难说:要是有众生生到了极乐世界,就都能够住于「正定之聚」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极乐世界这里,没有种种的「邪定聚」及「不定聚」。

同样是「定」,分出来了「正」、「邪」及「不定」。什么是「正定」呢?可能很多师兄认为「一念不生」就是正定,认为「三摩地」、「止观双运」就是正定,这样理解也可以。不过在极乐世界,这里的「正定」,更多是指不退转大菩萨的这种没有「贪、嗔、痴」(没有烦恼习气)的状态。生到了极乐世界,行、住、坐、卧时时刻刻都没有贪、嗔、痴,都没有烦恼和习气,这就是「正定」。

阿弥陀佛的发愿就是他的佛国没有三恶道。众生为什么去三恶道呢?我们想一想,不就是因为贪、嗔、痴,而且很严重吗?有贪、嗔、痴但不太严重的,可能也在人道;甚至有一部分有点儿小贪的,还能去天道;有一些嗔心重的,去了修罗道。在极乐世界,没有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(就是说,没有那些严重的贪、嗔、痴),既然又都是不退转的,那就没有贪、嗔、痴。「贪、嗔、痴」使得我们陷入到邪定当中,贪、嗔、痴也使我们不能得定。

释迦佛在《巴利三藏》中也经常讲,持戒清净的人很容易入定(「持戒清净」就意味着没有贪、嗔、痴或极其微薄,就比较容易入定),那么入到了这种「定」,不容易退失,这就叫「聚」(就是汇拢、积聚、稳定、保持的意思)。

【十方恒沙诸佛如来,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。】

释迦牟尼佛说:十个方向恒河里的沙子一样(无量无数)的诸佛如来,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(无量寿佛)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。

如果说「威神」是阿弥陀佛个人展现给大家的,那么「功德」就不仅仅属于他了。谈到对于众生的利益方面,阿弥陀佛有着无尽的不可思议功德:首先,在修行上,他是一个好榜样;再一个,成佛之后,他度化、接引了无量的众生,而且他的寿命长。寿命长意味着什么呢?住世的时间长,度众生度得久。所以在《菩萨善戒经》里讲,有的时候为了利益众生更久一些,菩萨们会企求自己的寿命长。并不是像凡夫贪著五欲六尘而祈求自己的寿命长,而是自己成道之后,希望寿命长一点儿,利益众生更久一点儿,免得下次乘愿再来时入胎之迷太耽误时间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,任何真正的善知识,我们都祈求他、祈愿他住世得久一点儿,就好像《普贤行愿品》里普贤菩萨「请佛住世」一样,希望一切善知识不要急着入涅槃。

【诸有众生闻其名号,信心欢喜,乃至一念至心回向,愿生彼国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转。唯除五逆诽谤正法。”】

「诸有众生」,就是「三有」轮回内的所有众生。「三有」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(三界),「三有」(三界)也代表六道。

释迦牟尼佛说:这「三界六道」的所有众生,听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号,如果生起了至真的信心,非常欢喜,乃至一念之间(就算仅仅是一念之间)至心地回向,非常想要生到极乐世界,他们就能够往生,住于不退转的境界。

听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号,有信心,又非常欢喜,哪怕就起了一个「念」——真的想生到极乐世界去,希望我最近修行的所有功德都回向我能生到极乐世界。如果此时无常来了,你这「一念」如此地至诚(你没有念佛念多久),就这么「一念」,如此至诚、如此地真切,那么你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,去了就不退转,除非你是犯了五逆重罪和一直诽谤正法的人。

如果说犯了五逆重罪(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,内心如此恶毒,或者一直诽谤正法、抱持邪见,那你一念想生极乐世界,说实在的,你这「一念」也未必有多至诚、多真切。它根本就是两个方向,你想想:「五逆重罪、诽谤正法」和「去极乐世界」,这完全是相反的方向,对吧?

【佛告阿难:“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,其有至心愿生彼国,凡有三辈:】

接下来,释迦佛告诉阿难说: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,至心地愿意生到极乐世界的,大概有三类(「三辈」就是三大类)。

「诸天、人民」,有天界的众生,也有人道的众生。「人民」,有时候也是概称,甚至「六道」的都可以说是人民(大众、众生嘛)。

【其上辈者,舍家弃欲而作沙门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。】

上辈(第一类),这样的众生「舍家弃欲而作沙门」,舍离了五欲出家了,成为了沙门(「沙门」,代表「勤修戒、定、慧,断除贪、嗔、痴」的这些出家人);出家之后,发了菩提心(菩提心,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就是觉悟圆满、成佛之心);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」,感觉跟阿弥陀佛特别有缘,一直就喜欢念阿弥陀佛的名号;又修种种功德,愿意生到极乐世界(修什么样的功德呢?广义上讲,「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」,都算是功德;或者跟佛、法、僧有关的一些善事,都算功德)。

【此等众生,临寿终时,无量寿佛,与诸大众,现其人前。】

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修种种功德,愿意生到极乐世界,这样的出家人,临命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就带着种种大众现化到了他的面前。

【即随彼佛往生其国,便于七宝华中,自然化生,住不退转。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。】

阿弥陀佛带着圣众来接这个出家人了,这个出家人就跟着阿弥陀佛往生到了极乐世界,去了就在七宝池的莲花中自然化生了,然后就是不退转的大菩萨了。

有的师兄也受一些法师的影响,说命终的时候你见到的佛不一定是佛,可能是冤亲债主,可能是魔……

那么我们命终前见到的到底是佛还是魔呢?如果一直持戒清净,发了菩提心,一直念佛……你感召来的绝对是佛呀,不都是自己内心感召的吗?你不好好持戒,偷懒,耍滑头,装样子……去极乐世界的心并不真切,那么你感召来的还真得「打问号」了。自己的心,自己最了解;自己的修行,自己最明了。你感召来的是佛还是魔,还用问别人吗?问问自心就知道了呀。

像经里讲的,这个出家人发了菩提心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又修种种功德,又愿意生到极乐世界,这等于「信、愿、行」都具足了,那他临命终时感召来的阿弥陀佛及圣众,肯定是真的、不是假的呀。所以他就跟着这些圣众往生到极乐世界了,去了就在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了,出来就是不退转位呀,而且「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」。

可能在娑婆世界的时候还没有修出来神通呢,但是到了极乐世界,从莲花中一出来就有神通,无比自在;可能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也没有显示出有多少智慧,但是到了极乐世界,从七宝池的莲花里一出来就「智慧勇猛」。某种意义上,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:从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,就是「电脑更换了新的系统」,所以,过去没有的功能,现在都显现出来了。

【是故阿难!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,应发无上菩提之心,修行功德,愿生彼国。”】

于是释迦佛就告诉阿难说:所以呀,阿难,要是有众生想要在这一世就见到阿弥陀佛,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之心啊,奔着成佛而去啊!不要奔着往生而去,要奔着成佛而去,修行种种功德。

那么具体怎么修呢?按「六度」修总没错,因为阿弥陀佛过去就是修「六度」修了无量劫成佛的。按照「六度」修行种种功德,又发愿真的想去极乐世界,那么在这一世就能够见到阿弥陀佛。就算你临命终时才把阿弥陀佛和圣众感召来,那临命终(还没命终)也算这一世,那也是这一世见的呀。而修得好的很多师兄,我们知道,不需要那么久。持戒清净,多念佛,梦中、定中经常见到阿弥陀佛,这并不稀奇,这不都是今生(这一世)见的吗?阿弥陀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呀!

【佛告阿难:“其中辈者,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,其有至心愿生彼国,虽不能行作沙门,大修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,一向专念无量寿佛,多少修善,奉持斋戒,起立塔像,饭食沙门,悬缯然灯,散华烧香,以此回向,愿生彼国。】

接下来,释迦佛又告诉阿难说:刚才讲的是「三辈」往生当中的上辈(第一种),还有第二种「中辈」往生。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(所有的众生),谁要是至心愿意生到极乐世界,虽然机缘未到、不能够出家做沙门,如果他在家修行,但是大修功德(怎么修功德呢?按照「六度」修),「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」,也是要发菩提心,要奔着成佛而去,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」,一直念无量寿佛。

真正的「念」,不是说口头上念;要是口头上念「阿弥陀佛」,心很散乱,那么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是吧?这个「念」(今心),就是此时此刻(这会儿)的心,你念念都在阿弥陀佛这儿,心里一直想着阿弥陀佛,不一定念出声,因为元音老人还有很多大德也讲过:出声念——伤气,默念——伤血,其实最好是「金刚念」(金刚持,就是心里念、心里想着)——不伤气血。

「多少修善」,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就尽量地修种种善。「奉持斋戒」,斋,其实常常指「过午不食」;戒,就看你受了什么戒了,居士守好五戒,受了菩萨戒就守好菩萨戒(这里讲的「中辈」往生,指的是在家人)。「起立塔像」,可以造佛塔、造佛形像。「饭食沙门」,就是供养出家人。「悬缯然灯」,就是供养佛。悬挂一些丝织品装饰道场或者装饰佛堂,然后点燃一些灯烛。「散花烧香」,散花,是古印度那边的风俗,喜欢把花撒在地上。我们一般是供花就可以了,然后烧香。以此回向,愿生极乐世界。

【其人临终,无量寿佛化现其身,光明相好具如真佛,与诸大众现其人前,即随化佛往生其国,住不退转,功德智慧,次如上辈者也。”】

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(就是还没命终呢,快命终的时候)阿弥陀佛也来了,他化现的身相「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」,就真的像他的原身(真身)一样。阿弥陀佛带着所有的大众就来到了这个人的面前,那么这个人就可以随着引路人(来接他的阿弥陀佛)去到极乐世界了。

为什么说「化佛」呢?因为阿弥陀佛的「真身」其实常住极乐世界,到处去见众生的,都是他化现出来的(都是他的应化身、分身)。你随着阿弥陀佛的这个「化身」就往生到极乐世界了,去了就不退转。那么都是不退转,这中辈往生的人,他的功德、智慧跟上辈往生的人相比,就稍差一点点(因为上辈往生的人毕竟付出也多,人家出家了嘛——舍家弃欲)。

没出家的人,没舍家,也未必弃除了五欲,但是认真地修,大修功德,发无上菩提之心,一向专念无量寿佛,尽量行善,经常奉持斋戒(所以我们倡导在家修行的这些师兄们,能持「八关斋戒」还是尽量多持,过午不食,真的是非常清净的),然后随缘造立塔、像啊,供养僧人啊,装饰道场啊,供佛呀,等等,把这些功德回向自己生到极乐世界,那么临命终时也会感召阿弥陀佛的分身或应化身来接引我们。如果前面这些都做到了,那你感召来的佛也就毋庸置疑了,不用怀疑,直接跟着走就行了。所以,我们戒行越清净、圆满,我们越自信,无论是临命终前见到佛了,还是平常修着修着见到佛了,梦里、定里见到佛了,我们都很自信:他是佛,不是魔。这样呢,在家人也能够顺利地去到极乐世界,去了就不退转,去了也拥有很多的功德智慧。

【佛告阿难:“其下辈者,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,其有至心欲生彼国,假使不能作诸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,】

释迦佛告诉阿难说:「三辈」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众生,三大类里面还有下辈(第三类)。

第三类,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(所有的众生),谁要是至心想要生到极乐世界,但是他不能作种种功德,那也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之心(也要有成佛之心),哪怕你这「六度」不圆满,你也要有这个成佛的决心(要发个大愿)。

【一向专意,乃至十念,念无量寿佛,愿生其国;】

「一向专念」,就是很长时间一直专心定意在阿弥陀佛这儿,甚至说不用太多,就是临命终前十声念阿弥陀佛,这「十念」也不一定出声,心里念十遍阿弥陀佛,但念得特别真切、特别至心,你也能生到极乐世界。

这指的就是平常我们经常提到的「带业往生」了。其实修得也不是特别好,但也是发了菩提心,一直想去,或是临命终前至诚地念了十声阿弥陀佛,他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去。

【若闻深法,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。乃至一念念于彼佛,以至诚心愿生其国。此人临终,梦见彼佛,亦得往生,功德智慧,次如中辈者也。”】

如果听闻了甚深的佛法,「欢喜信乐」,有欢喜心,真正地相信、爱乐、喜悦,不生疑惑,哪怕你只有「一念」念着阿弥陀佛,因为这「一念」很至诚——想要去极乐世界,到临命终时也能梦见阿弥陀佛(梦中见到阿弥陀佛),也能往生。

前面讲,临命终见到阿弥陀佛,没提到是「梦中」,对吧?有可能是定中或者绕佛经行的时候(或什么时候)见到阿弥陀佛了,但这个地方(三辈往生里面的下辈往生这里)提到了一个「梦中」;你听闻了甚深的佛法,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,哪怕一念至诚地想去极乐世界,临命终的时候梦里梦到阿弥陀佛了,你都能往生(无常来的时候,你在做梦呢,梦里梦到阿弥陀佛了,那你直接去极乐世界了)。你也能够去极乐世界,但是属于下辈往生,功德、智慧比中辈往生的人还要再差一些喽,因为什么呢?你在娑婆的时候修得不如人家好嘛,去了以后获得的功德、智慧也就稍微差一些,所以「因果」真的非常公平。我们在娑婆世界越努力,修得越好,去了极乐世界就能够立刻拥有智慧、神通、种种自在……在功德和智慧上,就是所有不退转菩萨当中的佼佼者了。

所以大家修习「阿弥陀法门」(或者说「净土法门」),不要有偷懒的侥幸心理,说「反正靠着佛力,我只要至心念就能去」,平常就懈怠、就不太认真修「六度」了,这个「心」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了。

其实,在《无量寿经》里,讲「三辈往生」讲得还不是特细;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,讲「九品咸令登彼岸」的「九品」讲得要更细一些,我们知道,那里就真的体现出差距来了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;一分努力,一分回报。希望我们养成精进的好习惯!在娑婆世界,是释迦佛的好学生;去到极乐世界,是阿弥陀佛的好学生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