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15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!我们继续回到康僧铠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来学习阿弥陀佛的「四十八大愿」……

今天从第三十七大愿开始学:

【设我得佛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,诸天人民,闻我名字,五体投地,稽首作礼,欢喜信乐,修菩萨行,诸天世人,莫不致敬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

我成佛之后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的所有天人或人民,听说了我的名字——阿弥陀佛,都会五体投地,稽首作礼。只要是听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字,所有众生都会顶礼,而且欢喜信乐(yào),修菩萨行。

听了阿弥陀佛的名字就顶礼的这些众生,肯定是对于阿弥陀佛有信心的,对吧?甚至过去世就做过他的弟子啊,亲人啊……甚至本来就是从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,所以,他们一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字就会非常欢喜。(前一段时间我看群里有一个师兄,也说,看到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几个字就心生欢喜。像这样的师兄,这也都是过去世的因缘了。)

在顶礼的时候,这个欢喜心、信心都生起来了,「乐」(yào)是一种向往之心(这个地方我们就读yào了,它代表了一种向往)。然后呢,顶礼了,欢喜了,有信心了,很向往了,又修菩萨行。

「菩萨行」,就是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,这是菩萨行。要是按照《菩萨善戒经》里的讲法: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菩萨,看他是否在修「六度」,只要在修「六度」,一定是菩萨。但是广义的「菩萨」,界定的范围就没有这么狭窄了,说一个人很善良,我们就说他有菩萨心肠,这是大众的理解;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理解,这个人在修「六度」,他就是菩萨,是这样子。那么,菩萨行,就是按照「六度」来展开无量种圣行,俗称「六度万行」。

阿弥陀佛说:诸天世人,都会向我致敬。

——这也体现了他过去世作为国王的这种霸气。过去当国王的时候,就是国民整天礼敬他,所以成佛之后,他也是有这个习惯——他喜欢看到一切民众在礼敬他。

第三十八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随念即至,如佛所赞应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在我们极乐世界,这些天众、人众(这些圣众),想要穿什么样的衣服,一想,那个衣服就来了,而且恰恰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所赞叹的、应该穿的那种「应法妙服」(比较如法的、又很微妙的衣服)。

(极乐世界毕竟是一个圣众云集的佛国嘛,穿衣服也不会太随便喽,动不动都是不退转的菩萨。)

所以这些「妙服」还都是顺应着法的,很符合那个气场、很符合那个殊胜场域的,是这样的很合适的衣服(在什么环境穿什么衣服嘛);这个衣服自然就在身上了,想穿什么,还没有穿的动作,一看,衣服已经在身上了,就这么快。而且不需要像世间人一样,再找裁缝量身定做一下,或者衣服脏了还要再洗一洗……不需要,不需要。极乐世界的衣服不会脏,也不需要裁缝去缝。

上次,我还跟一个师兄说:我刚才打坐……跟几个天女聊天,我还跟她们举例子说——就像你们天上的衣服一样没有缝……然后我下座后,就去百度里查「天衣无缝」这个成语的来历:哦,原来是这个意思,天人的衣服还真的是没有缝的嘛。它也不需要裁缝去做,它是自然化现的嘛;而且这衣服也不脏,也不用洗(太省时间了)。

所以,极乐世界的这些圣众,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了,吃饭也很快,穿衣服也很快,又几乎不用睡觉……所以所有时间不是在修行,就是在利益众生,要么就是供佛呀,听法呀……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。——实在是太让人向往的生活了!

有的师兄可能也问:极乐世界,想什么有什么,要什么得什么,想吃什么有什么,会不会肥胖啊?极乐世界也有稍微丰腴一点儿的众生,也有瘦一点儿的,这个跟他的饮食、运动没有关系,是跟他的心愿有关系。因为自己的身形,自己吃的饭,自己穿的衣服……都是可以随着心念去变的嘛。他今天想胖一点儿,他就胖一点儿;想瘦一点儿,就瘦一点儿……是这样子的。

所以我们看,佛菩萨在禅定中的显像,也是整天变来变去:一会儿胖一点儿,一会儿瘦一点儿;衣服的颜色也总是在变换的……真的是无比自在!

第三十九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所受快乐,不如漏尽比丘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我国中的这些圣众所领受的快乐,就好像「漏」已经尽的比丘一样。

「漏」,代表烦恼,也代表轮回的惯性。「漏尽」的比丘,就相当于修得了「漏尽通」的比丘——烦恼断尽,不再轮回了。所以,极乐世界的这些圣众,天天都享受着没有烦恼、没有轮回的这种生活(因为烦恼和轮回就意味着苦嘛)——没有苦,只有乐。

第四十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,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,应时如愿,于宝树中,皆悉照见,犹如明镜,睹其面像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在极乐世界里的这些菩萨,随着自己的心意,他要是想看一下十方无量的那些清净、庄严的佛国,当下就满了他们的愿了。其实他们本来是有天眼的(向远处望也是可以的),用神足通去也是可以的。不想用天眼通,不想用神足通,就随便地看一下极乐世界的这些珍宝树,往珍宝树那儿一看,就发现:这个树怎么像个屏幕一样啊?就把自己想看的那些庄严、清净的佛国都影现出来了(放映出来了)。

也就是说,极乐世界这个「心想事成」(满愿)的速度是当下——瞬间,就在你动念的那一刻,瞬间这个愿望已经达成了(就这么快)。正想看呢,还没利用天眼,在极乐世界很近处的宝树这里,在树干上就看到了;就好像照镜子一样,就照到了自己长什么样子了;像照镜子一样,就照到了他想看的任何一个佛国土了。

网络上,有一些关于极乐世界的动画片拍得还是不错的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如果大家在禅定中能够去一下,感受一下;当然,你真实踏到那片土地上,跟你看还是有区别的。极乐世界的有些胜妙,它是没有办法形成为娑婆世界的这些形象、色彩和语言的……不能类比。凡是我们能够画出来的很多东西,还是基于人类的想象力去画的,所以看上去也不是太陌生。

实际上,到了极乐世界,有很多的花、树、建筑物还是比较特别的,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未曾见过的,它确实很特别;包括其他佛国也一样,各种的装饰品你见都没见过。但是我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,发现很多场景都是似曾相识的,是吧?就是在人道的这些美好建筑(或美好花、树)的基础上再美化一下而已,因为想象力也只能到那里了。

我们也憧憬着:未来有些已经在禅定中(或者梦中)经常去佛国的这些师兄,能够去制作一些动画作品,可能会给大众更多的新意和准确性。当然,想把佛国的胜境给它搬到这个三维世界的认知系统里来,借助三维世界的表现手法,也确实是有难度的。

第四十一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至于得佛,诸根缺陋不具足者,不取正觉。】

过去我们很多师兄都认为:阿弥陀佛侧重于,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,之后再得利益;念「阿弥陀佛」,得到的现世利益比较少。实际上也不是没有。

第四十一大愿,我们看,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其他地方国土上的这些菩萨大众,听到我的名字,一直到他成佛,这个过程当中,他就会诸根圆满无缺(就是「六根」具足,不会说残疾呀,或者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某一根不好用,不会),就是诸根圆满具足,非常端正。(这一个发愿跟药师佛也是有一点接近的。)

而且,阿弥陀佛也强调了一下,说:他方国土诸「菩萨众」(「菩萨众」,两重理解:一个是,对于众生的尊称;再一个,有可能限定修得还是不错的这些众生),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,一直到成佛,都会诸根圆满无缺。

确实,我们身边也有一直念「阿弥陀佛」念得使自己的白头发变黑的:有的是用了几年的时间;还有的甚至说打了个佛七,白头发就变黑的,这样的都有。也有因为念佛,本来是眼睛失明的,后来开始能看清一点儿东西了,也有这样的师兄。所以说,阿弥陀佛也并不是说一点儿都不满足我们现世的愿望嘛。

有一些修「净土法门」(天天念阿弥陀佛)的师兄,有时候对于修习「药师法门」的师兄也有一些误解:你们「药师法门」就是着重现世的利益,是不是会使你们对于这个轮回起贪著?

——那么这个师兄肯定是不了解《药师经》的。他要是仔细读过,就会发现:药师佛每一次帮助我们满足一个现世的愿望,后面都会带着怎么样把我们引入菩提呀、无上菩提呀、正法呀、觉悟呀……总是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先满足现世的愿望,然后把你往佛道领,还帮助你梵行清净、具足「三聚净戒」等等。因为,药师佛(他)不是说只让你获得人天福报的「天人」,他是「佛」呀,他是「无上正等正觉者」呀,他满足众生现世愿望的目的,还是慢慢地、慢慢地把你领到佛道——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。

所以真的,大家看:在不修行的时候吧,说要对治那个自私和我执,但为什么修行之后(尤其是有了自己专修的法门之后),这种宗门之见反而就更加严重起来了?总是会喜欢自赞毁他呢(总是会觉得自己修的法门是最好的,其他的都不圆满)?这个「心」就不是佛心,也不是平等心哪。

你对其他的法门足够了解吗?这是第一;第二,八万四千法门,或者说,这八大宗派、十大宗派、十三大宗派……不管你怎么分,这八万四千法门和佛教的这无量宗派,都是释迦佛一人所讲,都是源自本师的。

「如来设教,祖师立宗」:基于佛讲的个别的经典,给收拢到一块儿了,感觉修起来特别受用,慢慢祖师们设立了这个宗派、那个宗派,但最初都是源自本师释迦佛的呀。释迦佛讲法,就是根据众生的根性、爱好、需要(你缺什么我给什么)应病授药嘛,这不都是「法药」吗?八万四千法门或者无量宗派,这都是药(你有什么病,我就给你开什么药)。所以说,每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症,这药与药其实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啊。你不能说,治鼻炎的药就不如治眼睛的药好,对吧?

那么我们选择了一个我们非常喜欢的法门,修起来很受用,那说明我们找对了,我们很幸运。那别人也找到了适合他的、他很喜欢的法门,他修得法喜充满,我们应该去祝福他、去尊重他。

对于法门与法门之间的差异,也不能盲目地去作比较,然后就自赞毁他。自赞毁他的心态真的是太「我执」了。本来修行人不应该有「我执」,那你一旦分好了法门之后,为什么又陷入到深深的「我执」了呢?这绝对不是佛希望看到的呀!

我们在学习阿弥陀佛「四十八大愿」的过程中已经发现多次了,他发的很多愿都跟药师佛的挺像的,对不对啊?都说「佛佛道同」,都是同一种梦想、同一颗心、同一个目的——都是来利益众生、度众生。自己擅长什么就使用什么方法:我擅长用这种药,你擅长用那种药;或者说我擅长骨科,你擅长内科,那个擅长皮肤科……就是这样的差异而已。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自赞毁他!

更何况,在我们修行成长的不同阶段,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法门,对不对?你一开始选择了这个法门,修了一段时间你提升了,又换法门了;再过一段时间,你可能又换法门了……你现在嘲笑的法门,说不定是你未来将会修的法门呢,对吧?你如果现在嘲笑它,你未来修这个法门的时候,是不是很自己打自己的脸呢?

从个人来讲,我很羡慕、也很敬佩一些师兄,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一直专于一门。甚至我身边我的妈妈,在我几年前念药师佛的时候,她跟我开始念药师佛了;后来我切换到「观世音法门」,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,妈妈还在念药师佛;后来我回到「药师法门」了,她还在念药师佛;我修「阿弥陀法门」,她还在念药师佛……有一些师兄,他是可以一直专于一门不变的,我很羡慕和敬佩这样的师兄。

那么我个人可能也是因为比较受星座的影响,我是会变化、会成长,而且在法门与法门的切换中,我会不停地突破自己个人的一些瓶颈,也是很受益的。在换法门的过程中,其实我个人一直在蜕变,是很受益。那么有一些师兄,他不需要换法门,他就可以一直实现他的蜕变,他也不会遇到瓶颈……这种,也是随喜赞叹的了。

阿弥陀佛的第四十二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。住是三昧,一发意顷,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他方国土(其他世界)的所有菩萨大众们,听闻了我的名字,就能够「皆悉逮得」(都能够证入到)清净解脱三昧中(「三昧」是一种「定」的状态)。安住在「清净解脱三昧」中(在这种「定」中),一发意顷(一念之间),就可以供养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尊。

也就是说,其实《无量寿经》里也在讲禅定境界嘛,这里就在讲:在定中,你起个念(有这么个心愿),就可以供养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尊。这就是「定境」(禅定中的境界)——供养无量佛,这也是《华严经》一直在讲的。

「而不失定意」,就是一直还在「定」中,没有立刻出「定」。有的时候刚修学打坐没多久,师兄们这个「定」就不够稳定,是吧?它就不能称之为「定聚」了。可能在禅定中见到一些殊妙的相,一激动就出定了,是不是啊?很多师兄都这样,那就叫失去了「定意」。

阿弥陀佛说:「住是三昧」……「而不失定意」,就是一直在定中,一直在定中……供养完那么多的佛,你想出定的时候再出定,不会被动地出来,你是主动地选择出来(是这样子)。

第四十三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寿终之后,生尊贵家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(这一条发愿跟药师佛的发愿也是特别像的,是不是啊?)

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他方世界的这些菩萨大众们,听闻了我的名字,命终之后都会生在尊贵之家。

就是说,「阿弥陀佛」这四字(或者你听到了六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也可以),它就像殊胜的种子种在了我们的阿赖耶识里,命终之后我们会很受用的,就是因为有佛号种在了阿赖耶识里。如果说业障不是特别重的话,我们靠着这个佛号的加持,就会生在尊贵的家庭。这不也是现世利益吗,对吧?

有个别师兄修习「净土宗」有点修偏了:哎呀,好像我必须厌离娑婆,一点儿现世利益都不能谈,一谈就是人天福报了,就不究竟了,就不能了生脱死了……那肯定这些师兄没有仔细地学经嘛。

「法藏」比丘、「法藏」比丘,他掌握了一切「法」,你都不学,你天天念「阿弥陀佛」,念的只是名字相吗?你要念一下这个佛的内涵吧?佛的内涵往往都解释在经中了,至少《无量寿经》得仔细研究一下呀,这里不也反复提到现世的利益吗?

佛都是很慈悲的,佛看众生就像父母看自己孩子一样,谁也不希望你天天过得很惨哪!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啊?生在尊贵的家庭也挺好的呀。不一定说生在尊贵的家庭,他就一定道心退失,真的不一定!阿弥陀佛的前身——法藏比丘,他还是个国王呢,对吧?释迦佛出家前,他也是个太子啊,也是尊贵家,也没影响人家成佛呀!

说「厌离娑婆」,其实断的是那种粘著。不是说我就不能富贵,我也不能健康,我也不能求「六根具足」之类的;我一求,就是贪著轮回了,就耽误我了(liǎo)生脱死了……这就是有点「偏执」了。

第四十四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欢喜踊跃,修菩萨行,具足德本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他方世界的所有菩萨大众们,听闻了我的名字就会欢喜踊跃,修菩萨行,具足德本。

「具足德本」:广义讲,其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;要是究竟讲,美德的根本是什么?美德的根本是身、口、意的「清净」(只有清净,才能见实相)。

阿弥陀佛说:希望听到他的名字,其他世界的这些菩萨大众们,就欢喜踊跃,修菩萨行,能够具足身、口、意的清净。

在「清净」中,不是说自私,没有慈悲,不是的。「德本」,在清净中,一切的善、一切的智都藏在其中了……

第四十五大愿:

【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皆悉逮得普等三昧,住是三昧,至于成佛,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】

——其实,这讲的又是定境了。

阿弥陀佛说:我成佛之后,他方世界的这所有菩萨大众们,听闻了我的名字——阿弥陀佛,就都能够入到「普等三昧」中,在这种三昧,直到他成佛这个过程中,会经常见到无量不可思议的一切诸佛。

这是在哪里见的?在这种「普等三昧」(在这种定)中见的。

这「净土宗」,明文在讲「禅定」境界,是不是啊?你在「定」中常常见到无量不可思议的一切诸佛,如果不这样,说明阿弥陀佛没成佛,但他已经成佛十个大劫还又多了两三千年了。

这里也在告诉我们:其实修习耳根圆通——经常听闻阿弥陀佛的圣号,也能够帮助我们入禅定的。并不是说,你必须自己念、自己听,不能靠修耳根圆通入禅定……不是的,经文里不是这样讲的,对不对?连着多少个大愿都写「听闻我的名字、听闻我的名字」……这跟药师佛的发愿也像,药师佛也经常讲,众生「听闻我的名号」怎么样怎么样,是吧?阿弥陀佛也是这样说的:不仅仅念,「听闻」——众生也将得到无限利益的……

所以,我们真的要仔细地研究一下「净土宗」的核心经典——《无量寿经》。如果不研究经典,只念佛,我们就所知甚少了,智慧就不能打开了,就不能契入「法藏」了。

「法藏」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「法藏」!什么是法?「法」就是智慧——一切智慧。智慧在哪里?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,「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」!「经藏」不就是「法藏」吗?不学「经」怎么可以呢?!「经」,能够更好地帮我们了解和理解什么是「阿弥陀佛」,什么是「极乐世界」,以及我们怎么念佛,怎么去极乐世界……很多的问题,答案都在经中……

所以,也很感恩这个契机,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个人也是受益良多……

非常感恩大家!

有一种错觉:好像我们一起这样学这部经已经无数次了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