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05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【其所修行,清净无秽。】

这里是赞美释迦佛身边的这些大菩萨修得特别好,清净,没有任何的垢染。

【譬如幻师,现众异像为男为女,无所不变。】

接下来说,就好像幻术师,能够在空中显现众多不同的形象,变男变女,什么都能变。

【本学明了,在意所为。】

只要掌握好了幻术,那真的是随心所欲了。

【此诸菩萨亦复如是。学一切法,贯综缕练。】

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也是这样的。「学一切法,贯综缕练」。他们掌握了一切法,而且自己学得很条理,很有体系。

当我们掌握的法只有一点点的时候,难以说有体系、有条理;学得久了,这「三藏十二部」都了解了,八大宗派也好,十大宗派也好,都了解了,八万四千法门都了解了,这个时候就分得出体系来了。

【所住安谛,靡不感化无数佛土,皆悉普现。】

他们所住处是哪里呢?这个「安谛」,其实是安心之真谛。

《金刚经》里讲,「无所住而安其心」。这个「心」安好了,这叫住在「安谛」这里了。所以有人讲,你这个「无所住」不也是有个「住」的地方吗?但是就住在这个「无所住」里边,心就安了。自己的心安了,世界就安了,因为世界就是我们自心的显化。所以说,「所住安谛,靡不感化」,自己的心调顺了,看哪里也都顺眼了……

这些大菩萨们在无数的佛土都能够普遍地显现自己的身形,有无量的应化身去到任何地方,也可以讲有神足通,可以去到任何的佛世界。

【未曾慢恣,愍伤众生。】

虽然什么佛国都能去,但是这些大菩萨「未曾慢恣,愍伤众生」。他们从来不曾有任何形式的骄慢,也没有恣意妄为,他们怀着哀愍心慈悲地对待众生,不会对众生有任何形式的伤害,会让大家感觉特别舒服。

所以有人讲,说你这个人好不好(就别说修得好不好,先说这个人怎么样),就看别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是否舒服。你要是让人感觉不舒服,那你这个人可能真的没太做好,那就别说修得好了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于自己的身、口、意有一种觉知、觉观、觉照,在任何的环境当中,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网络环境,处在任何环境当中的时候,也习惯了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下、去感受一下,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让大家感觉舒服?这是一种慈悲,其实也是智慧!

【如是之法,一切具足。】

这里是说,这些大菩萨,首先,是非常清净;再一个,掌握了心法的根本要领,可以自由地变幻一切;然后,学的一切法,理得头头是道,一点儿都不乱,安住在能够让心安的真谛当中(其实就是「与如合一,背尘合觉」)。——是这样子。

【菩萨经典,究畅要妙。】

这些大菩萨在无数的佛土都能够现身,而且一直以众生心为心,从来没有任何形式的骄慢以及放纵。这些特点他们都具足了,而且「菩萨经典,究畅要妙」。

菩萨的经典,菩萨平常所学的经典其实都是佛所讲的,或者是佛的一些修得特别好的弟子们互相交流的时候,这些有价值的语录被记录下来了,也称为经典。所以我们在看《巴利三藏》或者《阿含经》的时候发现,里面不仅仅有佛讲的法,也有他的弟子们讲的法,只要是值得收藏的,都放到「经部」里面了。

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:我们过去一直以为佛陀住世的时候是没有经藏、律藏的,所有的经藏、律藏都是他灭度后五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弟子们整理的。而事实上,在《涅槃经》以及《巴利三藏》中讲过,佛陀住世的时候就已经有「九大类经典」了,这「九大类经典」有的时候也被分为「十二大类经典」,有经藏,也有律藏,——佛陀亲自讲过。

有一次佛陀跟弟子们说:经常有人以我的名义讲很多错误的话,打着我的名义说,世尊说的什么什么,世尊说的什么什么……释迦佛说:当你们听到这样的言论时,要跟我们的经藏、律藏去作对比、去作比较;如果这个人说他讲的话是世尊说的,那是不是符合经藏、律藏?如果符合经藏、律藏,那就可以依;如果不符合,可能就是他杜撰的,所以就不要依。这就意味着:佛陀住世的时候是真正有一些经典的。《涅槃经》中也提到了,佛住世的时候是有一些经典的,但是后来被外道焚毁了一些,被魔王也烧毁(或者破坏)了一些。——是这样子。

「菩萨经典,究畅要妙」,对于菩萨们的教材,这些大菩萨也都非常了解。「究畅要妙」,就是能够探究其义理,掌握得清晰、明确。

【名称普至,道御十方。】

这些大菩萨都非常有名气,因为他们哪个佛国都去嘛,非常有名气。

「道御十方」,用真理之道去统御、去教化十方的意思。

【无量诸佛咸共护念。】

当我们修得好的时候,无量诸佛会亲自护念我们。

这也是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中提到的,修得越好,诸佛越重视你,越重点关注你。

【佛所住者皆已得住,】

佛所安住的境界,这些大菩萨也能安住了。

【大圣所立而皆已立。】

佛所立的,他们已经立起来了。

佛所立的是什么呢?首先是道德准则。因为在原始佛教经典当中佛反复强调:要弃一切恶,要修一切善,一定要以「戒、定、慧」去对治「贪、嗔、痴」。这是佛反反复复在强调的,所以佛首先立起来的是「道德准则」。说修行就修「戒、定、慧」,修「戒、定、慧」,证明你修的是正统的佛法,不是外道。——这也是释迦佛讲的。

那么「戒」字,其实在梵文中这个「戒」(尸罗)就代表美德,所以,修行首先从「德」开始修。「戒、定、慧」,「戒」代表美德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这不是美德吗?自己不想要的,也不要加设给别人;要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,以他人的痛苦为痛苦,这不是美德吗?所以首先立起来的,是道德准则。

然后再立的是什么呢?定功。定功——如如不动的心!大家都是躁动不安、有所畏惧、有所惊恐的,唯有佛是这样地安宁、沉定、无所畏惧、洒脱自在……这是佛所立起来的。

佛所立起来的还有什么呢?就是「慧」——一切智。所谓的智慧,其实就是宇宙的真理真相。佛发现了这些真理真相,并且讲给大家听,这就是智慧。当然,佛所立的「智慧」里包含着「世间法」,也包含着「出世间法」,但无论是世间法层面一些技巧性的智慧,还是出世间法层面关于真理实相、关于解脱的妙门等等,这些也是佛所立起来的。

说「大圣所立而皆已立」,大圣人(佛)所立的道德准则也好,定功也好,一切智也好,种种境界,这些修得好的大菩萨们慢慢也都立起来了。可以说他们成为佛门的支柱了,已经能够很好地继承佛业了。

【如来道化,各能宣布。】

这些大菩萨们还非常擅长讲法,如来教化众生用的真理之道,他们都能去宣讲和流布。

讲法是很重要的,能启迪众生的心。所以在《菩萨善戒经》里讲:财布施很重要,但可能只能改变众生一时或者一世的命运;而法布施,可能改变他的生生世世!

【为诸菩萨而作大师。】

而且这些修得特别好的大菩萨,「为诸菩萨而作大师」,是菩萨们的大导师。可以教菩萨了(不仅仅教众生,而且可以教菩萨),这意思就好像这是个博士生导师,他不仅可以给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的人上课,甚至还可以教硕士、博士,——是这样子。

这所有修得特别好的大菩萨都是老师——给老师当老师(给所有菩萨作大导师,就是给老师当老师)——这等于是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了。

【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,】

由禅定而来的智慧,用这些智慧开导众生。

那就说明:首先,你得修禅定——「定」生「慧」。你修禅定之后你发现了什么?你是有种种境界,还是探索到了一切万物的本质实相啊……就用这些智慧去开导众生。我们知道,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整天打坐,有的时候一打坐就是几个月(是这样子的),所以他很多的智慧都是深入禅定得到的。那么他座下的这些学生也跟着师父学,也总是修禅定(像南传佛教地区也是很重视禅定的)。

在禅定中,在心极致清净、安宁的状态下,万物的「本然」就显现出来了,用这些「本然」去开化和教导众生。众生都像蒙着眼睛一样,在「五蕴」的幻影迷丛当中……当禅定中透过了「五蕴」幻影的迷丛,你才知道我们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……

所以释迦佛曾经跟弟子们讲,一切的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不管粗大的还是微细的,不管是好的坏的,让我能感觉舒服的、不舒服的,也不管它是远的近的……一切的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大家要了解:都不是我的,都不是我,都跟我们的「真身」无关!

但所有众生是「五蕴」之身,也沉迷在「五蕴」当中;佛,是能够用「五蕴」,但不会在「五蕴」当中迷失的人!在《巴利三藏》中,释迦佛反复强调的就是:大家要了解一切的「五蕴」之相都是生灭的,都是苦的,要了解什么是苦;当你执著,积集……这个「苦」就越来越深;释迦佛也讲了怎么样灭掉苦,就是要有超离的心,不要把周围发生的一切太当真,一定要有超离的心;也讲了「道圣谛」——各种离苦之道。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四圣谛是佛反复强调的,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这四圣谛,其实也是佛最初在禅定中发现的。了解什么是苦,什么是苦的积集,打算让苦消灭,修习灭苦的方法……这样才能破坏无明,达至佛的「明」。

我们总说佛放射大光明,表面上好像是讲的大光明之相,其实根本上,「大光明」,象征着破除了一切无明之后,完全处在真理实相当中的「明觉」状态,是明觉,是明了,是明晰、明透……所以《华严经》讲,什么是无明啊?不了解第一义谛,不了解真理实相,就是「无明」。当你了解了第一义谛,了解了真理实相,就是「明」。这才是真正的、究竟意义上的「大光明」!是没有任何障蔽的本觉妙明状态,这是佛的大光明。要单单是发个光的话,——我们以前在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也说过了,萤火虫也能发光,深海里的某些鱼也能发光,电灯泡也能发光……仅仅凭他会发个光就说他是佛,这样对吗?这样很盲目!他的智慧没有开,他没有了解宇宙实相,仅仅有个光之相算什么呢?

【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,】

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们都了解诸法之性(这里的「法」,代表一切存在物、存在要素,代表生命存在的根本,也代表真相),这些大菩萨们已经通达了一切的真相,也了解什么是众生相(众生相,就是众多妄想一直在生而已)。

众生,个个肚里都有无尽妄想,妄想不同,所以显相不同。就着「相」说,佛肚子里也有很多念头,众生肚子里也有很多念头,这念头与念头的差异,造成了佛与众生相的不同。这佛相和众生相看起来不一样啊?佛怎么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呢?众生怎么不是呢?佛怎么有种种神通,众生怎么没有呢……你比较一下,根本的差异在哪里?还是在「心念」那里!已经证道的佛,也不是说就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妄念——也不是,但是在明觉的状态下,所有的妄念都是妙用;而在众生这种无明当中,它就谈不上妙用了,都是随业起用啊,它叫「业用」,它不是妙用。

【明了诸国供养诸佛。】

说这些大菩萨修得很好,「明了诸国」,能够用天眼明明白白地看到任何一个佛国,然后用神足通赶过去供养诸佛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学习了《华严经》大家知道,法界内不是只有一个佛国、两个佛国,是有很多佛国的。当你的心量这么大的时候,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不会陷入到偏执状态,因为任何的偏执都是愚痴的一种。如果你修习「净土法门」或者「阿弥陀法门」,只认一个极乐世界,其他佛国都不认,看也看不见,其他佛也不想供养、不想礼敬……那就是偏执、就是愚痴的,这也是无明的一种!

一定要记得:我们的「真身」尽虚空、遍法界,所有佛国其实都在我们的真心当中。爱这个佛国,就爱所有佛国;供养、尊敬这个佛,也要供养、尊敬所有佛……这也是《华严经》当中的倡导!

好,今天我们就先学这么多吧。

这样深究下来,大家会感觉这个康僧铠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其实很深刻,很深奥……文字看似简单,其实内涵一点儿都不简单!

希望我们在读诵这部经典的时候,能够完完全全地以「法界大心」契入到佛的思想境界当中,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凡夫。要知道,我们每个人都有与诸佛无二无分别的法界大身、法界大心!我们一旦明了真理实相,我们与佛也无二无分别……

南无阿弥陀佛!

南无阿弥陀佛!

南无阿弥陀佛!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