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44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,这节课释迦牟尼佛开始讲解娑婆世界的第五种「恶」。

【佛言:“其五恶者:世间人民,徙倚懈惰,不肯作善治身修业,家室眷属饥寒困苦。】

释迦佛说:娑婆世界的这些人民,「徙倚懈惰,不肯作善治身修业」(「徙倚」就是在什么地方沉迷或者徘徊的意思;「懈惰」就是懈怠、懒惰),很多众生都不愿意行善事,不愿意治身(修正自身)、修业(修善业、正业),太多人太懒惰了,不喜欢修行。

所以呢,「家室眷属饥寒困苦」,就导致家里的这些眷属生活得都不太好,处在饥饿、寒冷或者种种困苦中。

——这是指古印度当时的情况。现代好一些,在这个世界上吃不上饭的也有,穿不上衣的也有,——已经非常少了。但是基本的生存问题虽然解决了,大家还是为了「衣食住行」非常地操劳,这一点是没有变的。

【父母教诲,瞋目怒应,言令不和,违戾反逆。】

而且释迦佛说:在父母教诲孩子的时候,很多孩子「瞋目怒应」,不能够虚心地接受父母的教诲,甚至还起一种嗔恨的、愤怒的情绪;「言令不和,违戾反逆」,很多孩子不够尊敬、孝顺父母亲,言行上表现得非常地叛逆。

【譬如怨家,不如无子。】

所以,有的时候父母生气了,就觉得自己怎么生了冤家对头一样,恨不能没有这个孩子一样(当然这是说气话,但是很多家长生起气来都说,恨不得没有这个孩子)。

【取与无节,众共患厌。】

「取」是索取,「与」是给与。

孩子们向父母索取什么东西是没有节度的;父母溺爱孩子,一直想给与孩子什么,也是没有节度的。其实无论是孩子向父母的过度索取,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,都会造成很多的家庭问题,甚至社会问题。

【负恩违义,无有报偿之心。】

很多孩子呢,父母对他太好了,他就不懂得感恩,甚至辜负了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,还经常做一些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,就不会想到要报答父母的恩情。

【贫穷困乏,不能复得。】

有一些孩子被娇惯坏了,走入社会之后也缺乏一定的经济能力,「贫穷困乏」,甚至一直啃老,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一些财富,用光了之后,自己就不知道怎么样再赚取了,个别的众生甚至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(这是娇惯的结果)。

【辜较纵夺,放恣游散。】

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,比如说富二代之类的,天天享受着父母的劳动成果,特别地放纵自己,天天吃喝玩乐,比较散漫。

【串数唐得,用自赈给。】

有的众生也着迷于发点儿意外之财(发点儿横财),都用来挥霍。

【耽酒嗜美,饮食无度。】

贪恋酒或者色,饮食无度(暴饮暴食之类的)。

【肆心荡逸,鲁扈抵突。不识人情,强欲抑制。】

这个「心」是越放纵就越放逸,也越放荡,开始六亲不认了,慢慢地「不识人情,强欲抑制」,——这是越骄纵越任性的表现。

【见人友善,嫉妒恶之。】

而且看到哪个人有比较良善的德行,他还妒忌人家、讨厌人家。

【无义无礼,无所顾难。】

没有仁义道德,也不懂得礼貌、礼仪,好像天下是他的一样,非常地骄纵。

【自用识当,不可谏晓。】

而且,自己总感觉自己做的什么都是对的,别人劝他、说他,他还不听。而且这样惯坏了的孩子特别没有责任感。

【六亲眷属,所资有无,不能忧念。】

他只要自己吃喝玩乐(很快活),他不管亲友过得什么样,亲友过得好不好,好像跟他都没有关系一样。

【不惟父母之恩,不存师友之义。】

他也不会系念(挂念)父母对他的这些恩情,也不会记得那些老师、朋友对他的帮助。连父母都不孝了,这样的人也很难把老师或者朋友放在心上。——这样的人真的是极度自私的,非常可怕。

【心常念恶,口常言恶,身常行恶,曾无一善。】

释迦佛说:这样的人呢,心里常常就念着「恶」(只想着「恶事」),嘴里说的也都是「恶话」,身体行的也都是「恶行」,「身、口、意」甚至都挑不出来一点儿「善」。

【不信先圣诸佛经法,不信行道可得度世,不信死后神明更生,不信作善得善、为恶得恶,欲杀真人,斗乱众僧。】

他不相信古圣先贤的这些教法,不相信诸佛的经法,也不相信好好地修行就可以解脱;他也不相信死后还有神明(这里的「神明」指的是「神识」),这个人不相信有轮回,以为人就这一辈子,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,他不相信还有个神识可以再去投生;他不相信作善能得善报,作恶会得恶报,他不相信。

甚至「欲杀真人,斗乱众僧」。「真人」,是指晓悟了真理实相的人,就是说「舍妄归真」了,这是得道者啊。他甚至敢杀得道者,甚至斗乱众多的僧人。

【欲害父、母、兄、弟、眷属。六亲憎恶,愿令其死。】

甚至大逆不道到什么程度呢?还想要害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眷属,真的是六亲不认!自己的这些至亲,他都感觉非常地憎恶,甚至会恨自己的这些亲人,希望置这些亲人于死地。

其实这种人非常少了,但是也有。新闻中隔三差五地也会报道一些极端的事件,而且这种戾气会传染。有一段时间,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城市,不是有丈夫把妻子给杀死了吗?有那个新闻报出之后,接连好几起都是丈夫杀妻子的。所以网友就开玩笑地说,这已经出现了「人传人」的现象,就是说这种戾气会相互传染。

【如是世人,心意俱然,愚痴蒙昧,而自以智慧。】

释迦佛说:这些众生愚痴、蒙昧,还自以为自己有智慧。

【不知生所从来,死所趣向。】

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,不知「生所从来,死所趣向」,他不知道自己从哪一道来的,也不知道自己死后将趣向哪一道。

【不仁不顺,恶逆天地,而于其中悕望侥幸。欲求长生,会当归死。】

不讲究仁义,没有柔顺之心,恶逆于天地之道,但是在这其中还怀着侥幸心理。甚至还希望自己能长寿,但是早晚都会被死亡给收了去。

【慈心教诲,令其念善,开示生死善恶之趣,自然有是,而不肯信之。】

有的时候,这样的人身边也能遇到一些好心人,或者菩萨慈心教诲他们,希望他们不要总想着「恶」了,要多想想「善」;给他们讲生死轮回、善恶之道……讲这些因果种种,讲归讲,但是这些人不信啊。

【苦心与语,无益其人,心中闭塞,意不开解。大命将终,悔惧交至。】

你说再多,没用(他不听);他的心像闭塞了一样,他的意也不开解(听不进去)。结果大命将终的时候,懊悔和恐惧就一起都来到了。

【不豫修善,临穷方悔。悔之于后,将何及乎!】

一开始活着的时候,人家怎么劝他行善,他就是不行善,到寿命快终了的时候,开始后悔了(因为害怕了,因为造了那么多恶呀,良心发现了,害怕了)。

「悔之于后」,就是说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,你现在后悔也晚了。

【天地之间,五道分明。】

释迦佛说:「天地之间,五道分明」,其实就是六道。

「五道」的划分有两种说法:

一种说法,因为天人道相对还比较幸福,所以不谈「天人道」。天人道不算太苦,但是天人道之外的「五道」比较苦,这样理解也可以。

还有一种说法,因为「阿修罗」在天道、鬼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修罗道都有,所以阿修罗比较复杂,就把他给掺到这四道里边去,这样就成了「五道」。

如果说,把「阿修罗」单列出来,就是「六道」;掺到其他「道」里边,就是「五道」。不管怎么样,这各道都很分明。

【恢廓窈冥,浩浩茫茫,】

形容天地很大,这个大道一直在运行。

【善恶报应,祸福相承,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。】

行善得善,行恶得恶;行善得福,造恶得祸,就是这样的,真实不虚;你造什么业,就会承受什么业,没有谁能代你受。

【数之自然,应期所行。】

「数之自然」,其实就是因果不虚;「应其所行」,就是说,时候到了,因果就会体现出来。

【殃咎追命,无得从舍。】

当你造的这些灾殃、祸患追着你跑的时候,你舍也舍不掉,逃也逃不脱。

【善人行善,从乐入乐,从明入明。恶人行恶,从苦入苦,从冥入冥。】

所以说,「善人行善」,就是从快乐里走向更大的快乐中,从光明里走入到更大的光明中。「恶人行恶」的话,就是从痛苦入到更深的痛苦,从黑暗进入到更深的黑暗。

【谁能知者?独佛知耳。】

谁能明了地知道这一切呢?只有「佛」了解得最清楚。因为佛的五眼六通是无人能及的,具体的细节,佛比谁都清楚。

【教语开示,信用者少。】

但是佛的教化之语和他种种殊胜的开示,真正信的人、真正应用的人是很少的。

【生死不休,恶道不绝。如是世人,难可具尽。】

所以生死轮回,我们看,好像就不停歇一样,三恶道一直有人……

《地藏经》里也讲:地藏菩萨好不容易刚把这个众生度上去,没几天又回来了,「恶道不绝」,总是有人。

就是这样的世间人,「难可具尽」,简直讲也讲不完的。

【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,展转其中,世世累劫无有出期,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。】

所以他们总是行恶,就感得有三恶道喽;他们辗转在无量的苦恼当中,一世又一世,一劫又一劫,很难有出离的时候,很难解脱,痛不可言。

【是为五大恶、五痛、五烧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焚烧人身,】

释迦佛说:这就是娑婆世界的第五大「恶」,以及相应的五种「痛」和「烧」的苦受,一切众生忙忙碌碌,就是承受着这五大恶、五种痛、五种烧……真的像大火焚烧人的身体一样,非常煎熬。

【人能于中一心制意,端身正念,言行相副,所作至诚,所语如语,心口不转。】

但是人要是聪明一点儿、智慧一点儿,在这样的一个恶性环境中,能够「一心制意」,收摄自己的心意;「端身正念」,做个正直的人;「言行相副」,就是要言行一致(怎么说就怎么做,不要骗人);而且「所作至诚」,做什么事认真地、真诚地去做(你要是不真诚,时间长了,周围朋友就越来越少了,因为没有谁喜欢被欺骗);「所语如语」,讲话的时候,该怎么说就怎么说(不要花言巧语、打妄语等等,要讲一些如实的话);「心口不转」,就是说心和口都是稳定的(你让人感觉特别踏实,做一个踏实的人)。

【独作诸善,不为众恶,身独度脱,获其福德,度世上天泥洹之道。是为五大善也。”】

一切善都奉行,但是一切恶都不做,这样我们就能度脱了,就能获得相应的福德;这个时候,不需要别人去超度我们,我们自己就能够生天,再好一点儿就能证得解脱涅槃。

所以可以讲,在这个世间已经知道了因果轮回的这些道理,还不好好修行的人,就是在给别人制造麻烦。因为你周围爱你的人以后要想办法超度你,要为你花心思、花精力、花时间呢,你不是给人添麻烦吗?要是修行好了,我们自己把自己给度了,就给周围的人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,也让佛、菩萨省点儿心,让他们休息休息,——佛菩萨也太辛苦了!

有的时候我们去到公园里,看到有很多老年人锻炼身体很精进,问他(她)为什么这么精进呢?他(她)说:一个是为了自己不生病,身体健康、舒服;再一个不连累自己的子女。

其实我们想一想,我们要是修得好了,也是不连累别人呢,也不连累佛、菩萨,甚至自己就修成佛菩萨,这多好呢。

所以针对着娑婆世界的这第五种「恶」,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,我们做正直的人,「一心制意,端身正念,言行相副,所作至诚,所语如语,心口不转,独作诸善,不为众恶」……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解脱了。这就是五大善了,就转恶为善了,一切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呐!

今天,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。

可能有一些师兄觉得,净土宗还是侧重于讲「人天善法」,总是让人「弃恶行善」,总是讲这些……有的师兄特别喜欢听玄妙的法理,在这里找不到,就有点儿失落。

实际上,大家要是深入到原始佛教经典的时候,尤其是《巴利三藏》,你会发现,释迦佛反反复复强调「行善」,反反复复强调不要「造恶」……其实最「原始」的,就是最「本真」的,佛反复强调的就是最重要的。

那些玄妙的大道理讲一讲,思想开化了、知道了……到最后,还是落实到怎么样做人上,「身、口、意」具体的行为是关键的关键。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无常来找我们的时候,我们去哪一道,全看你是善是恶了(不是看你懂多少玄妙的大道理,或者你能讲多少,关键就是你是善是恶)——是恶,就往下走;是善,就往上走(就这么简单)。

所以保持「明觉」,谨慎我们的「身、口、意」,好好「持戒」,多「念佛」……这真的是修行之王道啊!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