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量寿经》康僧铠版本 07

醍醐学院

00:00

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康僧铠版本的《无量寿经》……

接着上节课的内容——

【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,】

在耆阇崛山,聚集在释迦佛身边的这些大菩萨「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」。

「庶类」,就是万物万类的意思,代表一切众生;「不请之友」,就是不用邀请他们,就已经过来帮忙的朋友。这里讲,这些大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还是蛮主动的。

【荷负群生,为之重担。】

(经文当中的拼音标得也不是特别准确。这个荷花的「荷」,作名词的时候读二声hé;作动词的时候读四声hè,是「背」和「扛」的意思。)

「荷负群生,为之重担」,就是为了各种各类的众生,自己背起、扛起种种重担。

「为(wéi)之」,就是「为谁而作」的意思(所以,「为」在这个地方其实读二声更准确)。

【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】

还是强调这些大菩萨领受、行持如来的甚深佛法宝藏。

「广学多闻」,再一次强调「广学多闻」,而且,不仅仅是「学」和「听闻」,还要「领受」和「行持」出来(做出来)。

【护佛种性,常使不绝。】

能够守护佛的种性,使这种种性不断绝(就是继承佛业)。

【兴大悲、愍众生、演慈辩、授法眼、杜三趣、开善门,】

他们兴起了大悲、哀愍众生、演说「慈辩」。在讲法的时候是充满慈爱和慈悲的,甚至有的时候恨铁不成钢——讲话硬硬的,但是你要领会到背后的悲心(佛菩萨对待众生像老师对待学生,也像父母对待孩子,有的时候又像孩子对待父母)。

「授法眼」,就是教授给大家择法之眼。要是只懂一点点法,可以说是没什么择法眼的;懂的法多了,甚至「三藏十二部」都了解了,你是真有「择法眼」了。一句「法」过来,你直接把它归类到哪里去了,是方便还是究竟,是十二大类里的哪一类,是正是邪……完全都能判断清楚了,这真的是有择法眼了。「授法眼」的「法眼」,也可以理解为智慧之眼。「授法眼」,就是让众生打开智慧的眼目。

「杜三趣」,就是杜绝「三恶道」的门。防止众生下「三恶道」,把这「三恶道」的门关上了,打开善门,让众生行善。

【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,】

众生有时候还没有主动要求听法,菩萨们已经在给他们讲了,甚至在渗透了,把这些法就布施给各种各类的众生了。

「黎庶」就是平民老百姓的意思。形容菩萨们在度众生的时候拥有平等心,不管这个众生地位高低、贫富贵贱——不管,都是完全平等的。

【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,】

对待众生的时候,像非常纯良、孝顺的孩子爱敬自己的父母亲一样(那么我们爱敬父母亲,就是比较体贴、比较细心……这样子)。

【于诸众生视若自己。】

爱众生像爱自己一样——爱人如己。

【一切善本皆度彼岸,】

一开始可能都是从人、天善法讲起,讲着讲着,越讲越究竟,把众生都带到解脱的彼岸了。

【悉获诸佛无量功德,】

这些大菩萨们都获得了诸佛的无量功德。

佛的功德主要是两方面:「福」方面和「慧」方面。「福」,是「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」得来的;「慧」,是「破一切迷、开一切悟」这样得来的。

这些大菩萨们都获得了诸佛的无量功德,也就是说,渐渐都福慧具足了。

【智慧圣明不可思议,】

他们的智慧,用了神圣的「圣」这个词来形容,又用了明亮的「明」来形容。就是说,这些「智慧」是神圣的,是高层次的,不是低层次的,也不是庸俗的。「明」,代表明了、清楚又明亮。

这个「智慧」在圣、明的程度上是不可思议的。

【如是之等菩萨、大士不可称计,一时来会。】

「如是之等菩萨、大士」,类似这样多的菩萨、大菩萨;「不可称计」,形容多;「一时来会」,一时间都来集会了,都聚集到耆阇崛山释迦佛身边来了。

接下来,镜头就给了释迦佛一个特写——

【尔时,世尊诸根悦豫,姿色清净,光颜巍巍。】

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——伟大的世尊,诸根悦豫,姿色清净,光颜巍巍。

「诸根」是六根;「悦豫」是指欢喜;「姿色清净」是赞美相貌;「光颜巍巍」,释迦佛放着光,显得非常伟岸。

【尊者阿难承佛圣旨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】

释迦佛的侍者阿难尊者「承佛圣旨,即从座起」,是说阿难领受了佛的神圣旨意,从座位上起来了。

佛没让他起来,他先起来(其实是心领神会)。阿难陪伴释迦佛这么久,也有种默契了嘛,感觉到自己应该请请法了,他就起来了。

「偏袒右肩」是当时僧人的普遍装束(现在尤其是南传佛教地区,还是保留着这种传统的装束)。因为印度也是热带地区嘛,所以偏袒右肩也成为一种可能;像我们这里很寒冷,偏袒右肩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「长跪合掌」(其实这也是表法的,在一切细节中体现着对于佛的这种恭敬心)。「长跪」——跪了挺长时间,双手合十对佛说:

【“今日世尊诸根悦豫,姿色清净,光颜巍巍,】

今天,伟大的世尊,诸根悦豫,姿色清净,光颜巍巍。

先赞美了一下。这也是与会的大众都看得到的。

【如明镜净,影畅表里,】

就好像擦得特别明亮、干净的镜子,一切的影像就完美地展现在里面,没有任何障碍。

擦得特别明亮、干净的镜子,在照物体的时候有一种错觉,好像物体走进去了一样,是不是?既照到了物体的表面,又好像物体走到了镜子里一样。说释迦佛现在的这种神圣的尊像很有立体感。其实「影畅表里」,也代表非常打动人心,非常摄受人心。

【威容显耀超绝无量,未常瞻睹殊妙如今。】

又非常地威严,这种威严好像在扩散着这种力量一样——「超绝无量」,已经难以形容了。

阿难说,跟佛这么久,从来没有见过您像今天这样「威容显耀,超绝无量」的样子,实在是太殊妙了(太殊特、美妙了)。

【唯然大圣,我心念言:】

真的是这样的,伟大的圣者(大导师),我的心里就这样想:

【‘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,】

今天世尊一定是安住在奇特之法(安住在奇特的境界中)。

【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,】

「世雄」,代表世间最伟大的人(反复赞美释迦佛)。

今天,这世间之大英雄,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世尊,他一定是安住在诸佛所住的境界中。

【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,】

又赞美释迦佛,说他是世间之「眼目」。

可以说,没有释迦佛,众生就看不清东西,他是众生的眼睛(眼目)。伟大的导师,他此时真的安住在导师之行(就是说,他能够引领大家)。

【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,】

——这文字太美了!

又说,释迦佛是世间的俊杰(英雄),住在最殊胜之道。

【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,】

又赞美释迦佛是诸天之尊。

也可以这样讲。因为释迦佛证道之后(甚至证道前),欲界天的天王、色界天的天王就供奉、守护。连天王都这样尊重崇他,所以说他是天尊也是挺准确的说法。

今天天尊行如来之德(从「真如」而来),那将有什么样的「德」呢?大家就悟吧……

【去、来、现在佛佛相念,得无今佛念诸佛耶?】

「得无」,其实就是「还是」的意思(这是一个问句)。

说释迦佛今天显示得如此不同,那么是过去佛、未来佛、现在佛这些佛都在念着释迦佛的缘故,还是因为释迦佛(今佛指的是释迦佛)在念着诸佛的缘故呢?为什么显得如此不同呢?

【何故威神光光乃尔?’”】

为什么显得这样地威严,好像放射着神光一样,光弥漫得到处都是,可以说这个光是显耀无极啊?

【于是世尊告阿难曰:“云何阿难!诸天教汝来问佛耶?自以慧见问威颜乎?”】

于是释迦佛就对阿难说:怎么回事啊,阿难!是天界有一些后援团让你来向我提问题,还是你自己靠着自己的智慧及见解来提问这样的问题——问起今天为什么我会显示得跟以往不同呢?

「问威颜乎」,就是简要地概括了一下阿难对于自己的赞美。

【阿难白佛:“无有诸天来教我者,自以所见问斯义耳。”】

阿难对佛说:其实没有什么天界的后援团来教我(引导我)发问——没有,我纯粹是自己见到了您的种种殊胜就想发问而已。

【佛言:“善哉,阿难!】

然后,释迦佛就赞美阿难说:善哉,阿难!问得挺好的。

【所问甚快,】

这个「快」(不是快速的「快」,是畅快的「快」),是「问得很好」的意思。

【发深智慧真妙辩才,愍念众生问斯慧义。】

阿难,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,说明你的智慧还是很深的,你的内心开始显发出很深的智慧了,你也真的拥有微妙的辩才。也是因为你慈悲哀愍众生,所以才会「问斯慧义」(问这一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智慧和法奥)。

【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,所以出兴于世,】

如来为什么出兴于世?因着无尽的大悲矜哀「三界」(就是心一直挂念着「三界」的众生),所以就出兴于世了。

【光阐道教,】

以真理智慧之光来阐释(讲说)道之教法。

「道」,就是实相;「道教」,合乎实相的教法,跟实相有关的教法。

【欲拯济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。】

——这是讲法的目的。

想要拯救、拔济各种各类的众生,给众生真实的利益。

这种「真实」其实是一个暗喻,意思是,大家在「假」里(在「妄」里)玩得太久了,该归「真实」了;归了真实(真如实际)、真相(真身)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,你在这个「妄相」里有什么真实的利益呀?

【无量亿劫难值难见,】

是说「佛」非常珍贵。普贤菩萨看过去,在法界内,确实有一些地区很久很久的时间都没有佛出现于世(因为众生的福报不具足,有的地方真的是无量亿劫都难遇到佛)。

【犹灵瑞华,时时乃出。】

佛的出现,就像灵瑞花一样(就像充满吉祥和瑞气的花一样,其实是众生所盼望的),该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。

「时时」,就是说时候到了(到了这个时候了)。「时时」,其实就是「时」值「对的时机」的意思,到了最对的时间了就出现了。

【今所问者多所饶益,开化一切诸天、人民。】

——这还是在赞美阿难。

说,你问这个问题,会给众生带来极大、极多的利益,可以开化一切诸天、人民(就别说能够利益人道众生了,就连天人都会得到利益的)。

「开」,打开天、人头脑和心灵的智慧;「化」,用这种讲法去「化」天、人的「性」(「教化」他们的「性」)。

【阿难当知:如来正觉,其智难量,多所导御,】

接着,释迦佛说:

如来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,他的智慧是难以量测的,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众生引导。

「多所导御」,就是在各个方面给众生引导。「御」就是帮助众生调御自性,这个「自性」,指的是「妄想心」层面的自性,它不是真心层面的。在妄想心的层面,众生形成了种种的性情、性格、脾气,也形成了种种根性,这个调御的「御」,就是对治这些的。

【慧见无碍,无能遏绝。】

如来的「慧见」(智慧之见)无有障碍(这是指的「正遍知」),「无能遏绝」,就是无能阻挡(没有谁能阻挡如来见到一切的真相)。

【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,】

就是说,如来在人道示现的时候,作为人,吃一顿饭,其实想住世一百千劫都是可能的(这是很轻松的事情)。

我们知道,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一些阿罗汉现在还在住世,对吧?这些阿罗汉还不是佛,都能住世这么久,何况释迦佛了?——他真的没有走,只是隐身而已……

【无数无量复过于此。】

其实成了佛之后,他想住世多长时间就住世多长时间,就相当于入一种甚深的禅定。

【诸根悦豫,不以毁损,姿色不变,光颜无异。】

如来显示为「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」,很愉悦的样子,很光明,这种吉祥圆满之相也不会受到损伤——不会的;他的姿色不改变,光颜无异。

所以,在禅定中大家见到释迦佛每次都是容光焕发的(除非是个别的应化身示现),他的真身永远都是那个样子——不变的。

【所以者何?如来定慧,究畅无极,】

为什么说如来吃一顿饭能住世一百千劫,甚至无数无量劫?而且他的姿容样貌永远都是那么殊特美妙,为什么?因为如来的「定功」和「慧力」是究畅无极的(已经到达极致了)。

【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。】

如来晓了一切法了,非常自在。

这个「自在」:第一,「懂」;第二,「能讲」。

【阿难谛听!今为汝说。”】

(其实前面有个别地方也是在「卖关子」,没有讲得很细,佛是点到为止,也是在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一下。)

释迦佛说:阿难,你要仔细听,现在就要给你讲一讲了。

【对曰:“唯然,愿乐欲闻。”】

阿难回答说:「唯然,愿乐(yào)欲闻」(或读「愿乐(lè)欲闻」也可以)。「唯然」,就是「好的」,「顺从您的心意」的意思。「愿乐欲闻」,我真的很开心地愿意听闻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今天,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。

感觉从这儿开始,这法会才真的是拉开序幕了,在之前都是前传,都是序言,都是引子——引子还挺长的……

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感谢阿难尊者的祈请!

——好戏在后面,明天我们继续接着听……

醍醐学院

醍醐学院

《无量寿经》出自《乾隆大藏经·大乘宝积部》。此经说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)的因地修行,果满成佛,国土庄严,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。

猜你喜欢